`

量化选股:价格形态系列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基于缠论技术分析系统,将价格形态量化方法应用于缠论中“笔”的识别,系统揭示了上证指数多个级别和周期的笔划分及周期特性。通过多个时间周期的笔识别,捕捉指数震荡周期及走势,提示2014年下半年行情可能转弱。附录展示基于缠论的交易策略回测,收益率达24.50%,夏普比率2.34,验证了缠论量化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page::0][page::6][page::12]。

速读内容


缠论及其核心概念介绍 [page::2][page::3][page::4]

  • 缠论作为技术分析和交易系统,核心涵盖包含处理、分型、笔、线段、走势中枢等多个概念,其中本报告聚焦于包含处理、分型和笔的量化。

- 包含处理通过过滤相邻K线的高低点以简化价格结构,提升有序性,有利于识别顶分型与底分型,反映市场心理的三次较量过程。
  • “笔”是由顶分型和底分型连接而成的走势基本单元,至少需要7根K线形成,上升笔与下降笔交替构成整体走势结构。


上证指数多级别笔识别及周期划分 [page::6][page::7][page::8][page::9][page::10]


  • 报告通过日线、周线、月线、季度线与30分钟线对上证指数“笔”进行了全面识别,形成清晰的价格结构图形。

- 识别结果表明2005年中至2009年下半年为一个大周期,2009年至今处于新周期,且可细分为数个震荡小周期,持续时间均约为1年半左右。
  • 2013年下半年开始的新周期预计持续至2014年下半年,指示2014年下半年市场行情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甚至转弱风险。


缠论量化交易策略绩效回测简报 [page::12]



| 指标 | 数值 |
|------------|-----------|
| 初始资金 | 21370.53 |
| 当前资金 | 26605.72 |
| 当前收益率 | 24.50% |
| 最大回撤 | 1677.11元 |
| 夏普比率 | 2.34 |
| 手续费 | 4439.67元 |
| 盈利天数 | 133 |
| 亏损天数 | 106 |
| 持平天数 | 2 |
  • 策略基于对上证50成分股的日频前复权收盘价,采用“笔”的交易信号进行买卖,覆盖2013年全年及2014年初。

- 该量化策略实现了显著的收益表现和风险控制,夏普比率较高,反映风险调整后收益良好。
  • 策略亏损主要受到美国退QE及IPO周期风险影响,同时指出市场制度性缺陷(T+1交易制度)对长期走势有较大压制作用。


研报结论与后续研究方向 [page::0][page::11]

  • 本报告实现了缠论“笔”的量化方法,为未来自动交易系统的构建奠定基础。

- 未来研究将继续识别线段、中枢以及重要买卖点,力图形成完整的自动交易框架。
  • 研报强调IPO虽被市场恐慌,但真正影响投资收益的深层因素是制度性交易规则与市场负和特性。


深度阅读

量化选股:价格形态系列 ——《缠论笔的量化识别》报告详尽分析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报告标题:《量化选股:价格形态系列》——缠论笔的量化识别
作者:梁玉梅(执业证书编号:S0760511010020)及研究助理王林
发布机构:山西证券研究所
报告发布时间:2014年1月15日
研究主题:技术分析体系中的缠论量化,重点在价格形态中的“笔”的量化识别及其市场周期特征分析。

核心论点



本报告是“价格形态系列”的延续,首次提出将价格形态系列分析工具应用于缠论,完成了缠论中“笔”的量化工作。通过将缠论的基础概念如包含处理、分型、笔的识别规则结合价格映射方法,实现笔的自动量化识别,进而揭示股票市场某些周期性规律并对应形态的周期运行特征。报告试图为系统化交易提供技术基础,并通过附录展示对应交易策略的表现。报告中对2014年行情基于量化周期划分持谨慎态度,指出可能存在较大风险,评估了市场制度对资金流和市场负和效应的长期影响。[page::0,2,6,11]

---

二、逐章节深度解读



2.1 理论介绍



报告首先介绍交易本质为概率空间中的收益与风险的结合,强调技术分析体系必须将价格和成交量作为基础。缠论作为一个系统,既是市场分类系统,也是交易系统,必须有明确且严密的买卖点识别流程。缠论的“笔”概念是由连续价格状态构成,通过严格的分型和包含关系处理识别走势的局部极值点进而构造。关键的缠论基本原理之一“走势终完美”(一切走势在图形上落幕的必然性)是波动性产生的理论根基。[page::2]

2.2 包含处理



包含处理是缠论对K线结构的过滤手段,定义为一根K线(包含开盘、最高、最低、收盘价)整个区间被相邻K线包涵的关系,区分为向上处理和向下处理两种方式。此处理使K线图的升降关系更加有序简明,方便后续的顶分型、底分型的识别。此步骤反映缠论力图简化复杂数据的思想,提升形态识别的准确性和人脑易理解程度。[page::3]

2.3 分型



分型为由包含处理后的三根连续K线组成的局部极值结构,分为顶分型和底分型。顶分型要求中间K线最高,底分型要求中间K线最低。报告特别说明缠论的分型结构满足结合律,即相邻两个分型之间共享一根K线,这保证了分型结构的连贯性和严密性,避免无效分型。分型的市场心理解释是买卖双方力量的三次反复较量,体现市场参与者的贪嗔痴疑慢,分型本质是一种情绪聚合的市场结构表现。[page::3,4]

2.4 笔的定义与当下模式



两相邻的有效顶分型与底分型连线称为“笔”,笔分为上升笔和下降笔。笔的确认范围较长,需要至少7根K线覆盖,是市场走势的基本单位。缠论笔定理指出:任何时间点、任何周期的K线走势都必在一个明确方向的笔内,且处于分型构造中或者分型确认后的笔延伸阶段。作者使用两个变量(方向:1或-1; 状态:0或1)对笔的当下模式进行编码,精准刻画走势状态,可实现对多周期、多级别行情的量化管理和自动分析。[page::5]

2.5 图形与结果分析



报告用历时十年的数据对上证指数在不同周期(日、周、月、季、30分钟)绘制出缠论笔的量化识别结果。图1至图4展示了日线笔识别的详细过程与严格确认的简化版本。通过笔的标记,报告揭示上证指数存在明显的大周期和小周期结构,其中2005年中至2009年下半年为一个长周期,2009年至今则进入新周期,并细分为多个小周期,每个小周期约一年半时间。2013年下半年起据此划分的新周期预估可能于2014年下半年结束,预测当年行情风险偏高。这些周期特征基于笔的量化划分,体现了缠论“走势终完美”的周期理论及市场波动结构。[page::6,7,8]

继续,图5到图8分别展示对应周线、月线、季度线及30分钟线的笔识别,展示了笔概念可跨周期、多时空尺度的适用性。通过不同周期的笔状态,量化辨识了走势多级别结构,实现交易决策的多尺度视野并有助于构建自动化交易系统。[page::9,10]

2.6 结尾及后续工作



报告总结表示已完成缠论笔的完整量化过程,后续计划识别线段、走势中枢、买卖点,并发展自动交易系统。对附录中的策略回测分析指出,策略短时回撤可能因美国退QE及A股IPO影响引发系统性风险,但主因是股市负和游戏及当时较不合理的交易制度(如t+1交易机制)造成资金重新分配效率和严酷性。报告强调IPO本身对多头账户财富转移并不直接,反而制度性缺陷及多空不对称交易是长期制约市场向上动力的因素。这种观点呼吁关注市场制度改进的重要性,同时利用缠论形态识别提高交易效率和风险管理。[page::11]

---

三、图表深度解读



图1-图4:上证指数日线缠论笔识别图


  • 图1展示了2004年到2014年初的上证指数日线的完整缠论笔识别,红线连线吻合各个确认的顶(H)与底(L),笔的数量及相互连接展示价格波动结构。

- 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2013年6月至2014年初),更加清晰展现笔的走势起伏,显示短期价格反转点及笔完成的时间细节。
  • 图3是图1的简化版本,用更严格规则筛选笔以降低噪音,便于识别周期特征。

- 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2009-2014年),标明了明显的周期节点(如L14、H15等),呈现2009年以来市场波动分阶段变化,周期性特征明显。

数据来源均为Wind及山西证券研究所,标注清晰,揭示笔的确认过程及市场形态的发展脉络。笔的标记以顶分型(H)与底分型(L)区分,有助于明确趋势起止。[page::7,8]

图5-图8:不同周期缠论笔识别


  • 图5表现周线级别笔的识别,重点体现中长期趋势变化,周期结构与日线对应关系具备良好一致性。

- 图6展现月线笔识别,时段更长,清晰显现出历史牛熊更替及历史典型高低点。
  • 图7为季度线笔识别,周期尺度更大,显示站在“巨观”视角下上证指数的几个历史阶段。

- 图8为30分钟线笔识别,捕捉短线波动结构,显示缠论笔在高频数据上的动态表现。

整体来看,图表支持报告论断:缠论笔作为一种技术形态单位,能适用于多个时间尺度,牢牢把握市场走势结构和周期,在不同交易层面兼具实用价值。[page::9,10]

图12:附录收益曲线及策略表现



附录展示了基于“缠论笔”识别技术构建的交易策略在2013年初至2014年初的表现。初始资金21370.53元,最终资金26605.72元,实现约24.5%的收益率。最大回撤1677.11元,夏普比率达到2.34,表现稳健且有效,手续费为4439.67元,盈利天数多于亏损天数。收益曲线整体呈上升态势,体现技术系统的潜在盈利能力,且风险控制较好。该数据有效反映技术分析方法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尤其是在系统性风险冲击下依然保持收益优势。[page::12]

---

四、估值分析



报告未涉足公司估值或行业估值模型,核心聚焦于技术面—缠论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及笔的结构识别,因此无DCF、市盈率等估值工具或预测。报告旨在为量化交易策略赋能,为自动交易系统搭建基础,侧重形态及市场节奏的把握,而非传统盈利预测。

---

五、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指出宏观面与交易制度层面的系统性风险可能威胁市场行情及交易策略表现:
  • 美国退QE政策导致市场流动性收紧,是策略回撤的潜在外部风险。

- A股IPO增加短期市场供应,带来利空压力。
  • 更深层次的风险来自于市场的“负和游戏”:目前股市实行t+1交易制度,限制投资者的灵活交易能力,中小投资者被动承受价格波动的风险,而大资金具备多空对冲优势,导致财富分配极不均衡,形成长期制约市场上涨的结构性压力。

- IPO被指存在“背锅”现象,实际不合理交易制度才是核心制约因素。
  • 报告未明确量化各风险发生概率,更多侧重定性分析和策略表现的实际反馈,提示投资者制度风险不可忽视。[page::0,11]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偏见与假设谨慎:报告虽强调缠论笔的量化成果,但仅以笔的识别为起点,仍需更多关键元素(如线段、中枢、买卖点)的量化验证后方可形成完整交易系统。当前量化笔的方法并未公开细节算法及验证指标,对外部读者的可复现性有待提升。

- 周期判断带有假设性:关于2014年下半年大周期结束的推断虽基于历史笔识别周期长度推算,存在对未来的假设成分,实际行情受到多重宏观因素影响,预测具有不确定性。
  • 制度性风险点分析发人深省,但缺乏当前交易制度改进后的动态评估,尤其是在2014年之后交易规则调整可能产生的影响未触及。

- 图表中部分笔标注密集,视觉挑战,简化版本虽有助于识别关键趋势,但信息隐藏或丢失的风险需关注。
  • 图表时间跨度和数据覆盖广泛,但针对不同经济周期和市场环境的适用性及有效性在报告中讨论不足。

- 附录交易策略具体规则与组合构成未详述,投资者若无完整策略框架难以完全复现或评估风险收益匹配度。[page::4,8,11]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以缠论理论为基础,成功实现了缠论“笔”的量化识别,利用价格映射技术处理包含、分型,严密定义笔的结构,从而揭示上证指数多周期的历史运动规律,揭示市场结构的层叠周期特征。通过对2004年至2014年多尺度市场行为的缠论笔识别,报告确认存在明显的市场大周期与小周期,且小周期节奏在1.5年左右。对2013年底至2014年上半年行情模式进行了现状与趋势的编码分析,结合历史周期演绎出可能的行情顶点与风险。

图表中详细展示了笔的演进,序列清晰反映了价格的波峰谷底和行情波动规律。跨周期分析进一步验证缠论笔的适用层次和理论严密性。

附录的实证交易策略测试表明,基于缠论笔的量化识别可用于构建有效的交易系统,能够获得较为可观的收益率和夏普比率,并在市场系统性风险冲击期表现出一定韧性。

报告从制度视角、宏观影响及市场机制层面分析市场风险,指出制度性缺陷(尤其是t+1交易规则)对市场长期走势产生负向影响,强调市场结构是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系统,不应简单归于单一事件或改革。

综上,本报告不仅完成缠论笔从理论到量化的跨越,也在技术分析实践中落实其应用,展示了基于缠论的交易系统构建路径。其对市场周期性的深刻洞察和风险提示,对投资决策尤具指导意义。报告立场客观严谨,预警市场可能的调整风险,提示投资者关注市场多周期节奏和交易制度的内在影响。[page::0-14]

---

:如需查看图表详情,请见文中相应页码附带的图像链接,所有图像均来源于Wind与山西证券研究所。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