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价格走势规律之基于 MACD 分段研究——数量化专题之二十九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基于MACD的DEA指标,提出了一套程序化的价格分段算法,通过定义可疑拐点及异常波段处理,揭示了上证综指多周期波段结构及其分段规律。报告首次引入波段合并率指标衡量结构趋势强弱,实证表明上涨波段结构趋势较下跌更强。同时,研究发现不同时间周期波段涨跌幅及其对应关系,为多周期联立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助于提升日线及短周期价格拐点的识别能力,指导精准择时和选股策略 [page::0][page::2][page::21][page::22][page::23]
速读内容
MACD DEA指标价格分段规则与方法简介 [page::2][page::3]

- 基于MACD中DEA指标波段,波段低点DEA<0,波段顶点DEA>0。
- 每个波段区间内价格最大值和最小值仅出现在波段起点或终点。
- 该分段方法可适用于任意周期的价格序列,实现价格走势的唯一分解。
可疑拐点与异常波段定义及算法 [page::5][page::6][page::7][page::10][page::11][page::12]


- 可疑底部拐点与顶部拐点根据DEA指标极值与穿越零轴条件识别。
- 异常波段指最大值或最小值不处于端点的波段,违反分段定义。
- 通过删除及调整可疑拐点序列中不合理的点,消除异常波段,确保分段严格符合规则。
- 异常上涨波段可通过倒数映射为下跌波段处理,提升算法普适性。
当下走势确认及波段形成时点探讨 [page::13][page::14][page::15]

- 新波段形成时点包括DEA穿越零轴时价格创最大/最小值,或之后继续创高/新低确认。
- 反弹波段DEA指标首次上穿零轴时,当前价格若非最大值,则拐点确认需后续观察。
- 波段被破坏示例说明可疑底部拐点的动态确认过程。
上证综指不同周期波段统计与趋势特征分析 [page::15][page::16][page::17][page::18][page::21]


| 类别 | 均值涨跌幅 | 标准差 | 最大涨跌幅 | 最小涨跌幅 | 样本数 |
|----------|------------|---------|-------------|-------------|---------|
| 日线上涨 | 18.0% | 7.4% | 35.0% | 7.9% | 21 |
| 日线下跌 | -16.6% | 5.1% | -25.3% | -8.5% | 22 |
| 30分钟上涨 | 6.0% | 2.9% | 14.1% | 2.1% | 68 |
| 30分钟下跌 | -5.4% | 2.2% | -11.4% | -2.3% | 67 |
| 5分钟上涨 | 2.5% | 1.3% | 5.9% | 0.9% | 331 |
| 5分钟下跌 | -2.4% | 1.1% | -5.3% | -0.9% | 332 |
- 随周期缩短,波段涨跌幅度及波动性显著下降。
- 极端涨跌幅剔除后统计稳定性提升。
多周期波段对应关系与合并率指标分析 [page::19][page::20][page::21]

- 日线上一段趋势对应30分钟多段波段,波段存在合并现象。
- 合并率定义为(原始波段数-合并后波段数)/原始波段数,反映结构趋势平滑度。
- 上证综指30分钟上涨波段合并率13.4%,下跌波段合并率20.7%,显示上涨趋势结构更强。
实战应用示例:多周期联合判断拐点及买卖点 [page::22][page::23]


- 日线段上涨若对应30分钟段出现7段,基本为日线顶点信号。
- 30分钟级别回调形成的第二段下跌是重要买点信号,5分钟级别有类似规律。
- 多周期分段协同分析可提升短中期择时及买卖点精准度。
深度阅读
金融工程报告《发现价格走势规律之基于 MACD 分段研究》深度分析
---
1. 元数据与概览(引言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发现价格走势规律之基于 MACD 分段研究 — 数量化专题之二十九
- 作者与机构:刘富兵(分析师)、赵延鸿(研究助理)等,隶属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金融工程团队
- 发布日期:报告未明确具体发行日期,文中数据截止至2013年11月,且参考了同年11月的相关报告
- 报告主题:基于技术分析指标MACD中的DEA指标,对价格走势进行分段研究,探寻上证综指价格结构规律,提出“价格分段”和“可疑拐点删除算法”,以提升对拐点及买卖点的识别能力
- 核心论点:
- 价格走势可通过基于MACD(12,26,9)中的DEA指标的规则进行分段。
- 提出了“波段合并率”指标,以度量价格的结构趋势强度。
- 通过对日线与30分钟等不同周期的价格波段分段对比,揭示了时间周期跨级的价格结构关系。
- 报告指引如何程序化实现分段方法,处理拐点异常,通过统计得到的规律辅助择时和选股。
整体报告传递的信息在于:“基于对价格走势的标准化分段,不仅可以清晰揭示趋势结构,还能够跨时间周期联动分析,更科学地判断买卖点,提供可操作的量化工具。”[page::0]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基于MACD的DEA指标价格分段简介(第1章)
- 关键论点:投资成功在于把握价格拐点,分段能有效实现价格的拐点识别。分段规则基于DEA指标零轴位置与价格波段端点的高低限制:
1. 波段低点DEA < 0,波段顶点DEA > 0。
2. 每个波段的最大/最小值仅限于波段两端。
- 推理依据:利用DEA指标反映趋势的性质,零轴是趋势转换的关键界限,结合端点最大最小限制避免波段内价格超界,保证交易的“买低卖高”逻辑。
- 数据点与解释:
- 图1显示DEA指标红绿线交织,对应价格波段涨跌分段。
- 价格的“小扰动”不会使DEA指标跨越零轴,体现DEA平滑稳定性。
- 复杂概念解析:
- DEA即DIF的指数滑动平均(9日),其零轴穿越是趋势转换信号。
- 分段规则确保波段唯一性、波动有效性,方便程序化实现。
通过例子(图2和图3),解释了符合、以及不符合分段规则的价格走势情况,进一步细化了规则界定。整体为MACD DEA指标分段提供了清晰的数学基础和实现方向。[page::2][page::3][page::4]
2.2 MACD指标简介(第2章)
- 核心内容:简述MACD指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强调DEA指标相较于DIF更稳定,更适合分段。
- 数据点:
- DIF为12周期EMA与26周期EMA差值。
- DEA为DIF的9周期EMA。
- MACD为(DIF-DEA)×2的差指标。
- 解释:DEA平滑减少了噪声,零轴穿越具有更强的趋势信号意义。传统背离信号不够稳定,故侧重于DEA穿零轴做分段。
- 图示:图4、5分别显示EMA均线和MACD中DIF及DEA走势。
该章节为报告中核心指标DEA提供基础技术说明。[page::4][page::5]
2.3 基于MACD DEA指标拐点识别算法(第3章)
- 关键点:程序化识别价格分段的两个核心拐点类型——可疑底部拐点与可疑顶部拐点。
- 定义:
- 可疑底部拐点:DEA < 0,在其左右寻找到DEA > 0的极大值点以界定趋势区间,区间内最小值为拐点。
- 可疑顶部拐点:DEA > 0,类似地在左右搜寻DEA < 0的极小值点,区间最大值定义为拐点。
- 数据说明:
- 图6和图7展示定义过程及理论基础。
- 逻辑说明:该算法确保趋势转换关键点能被程序化准确捕捉,为完整分段提供基础。
这一节阐述了分段的程序实现逻辑,增强报告方法的可复制具体性。[page::5][page::6]
2.4 异常波段处理(第4章)
- 定义:异常波段指通过相邻可疑拐点连接而成的波段不满足价格最大/最小值在波段端点的标准,出现价格峰谷“套”中间的情况。
- 关键点:异常波段数量虽少,但必须正确处理以保证分段准确性。
- 处理方法:
- 将对异常波段详细分类,针对不同情况删除部分拐点确保最终波段满足规则。
- 讨论四大类异常波段处理:
1. 下跌波段顶点非最大值——删除顶点并调整相邻拐点(详见情形1至3,图9至12)。
2. 下跌波段低点非最小值——删除低点并调整上下邻点(情形详见图14至19)。
3. 同时异常的下跌波段,归入上述处理。
4. 上涨波段异常,通过倒数映射为下跌波段处理后变回原序列。
- 技术说明:结合数学定义,逻辑细致严密,保证程序在异常复杂形态时有一套完整的规则。
- 图示:丰富图片(图8-20)辅助理解各种异常场景和解决方案。
此部分为该分段技术的关键细节,确保规则的严谨性及分段的稳定性和准确性。[page::6至13]
2.5 当下走势确认(第5章)
- 目标:基于分段数据,识别当下价格走势状态,辅助当下操作策略制定。
- 关键论点:新旧波段的形成与结束涉及DEA指针穿越零轴的具体时机和价格高低点关系,导致不同时点下波段状态的不同。
- 两类新波段形成案例:
- 第一种:DEA穿零轴时对应的价格即为波段极值,波段即时形成(图21)。
- 第二种:DEA穿零轴价格不是极值,需等待未来高低点确认(图22)。
- 旧波段结束:DEA穿零轴并非必然意味着旧波段结束,价格位置必须与极值相对应(图23)。
- 逻辑说明:细化将指标信号转化为实际操作信号的步骤,反映市场波段确定性的滞后与波动特征。
强调报告不仅分析历史波段,更重视实战应用的实时判定。[page::13至15]
2.6 基于MACD分段应用举例(第6章)
- 数据统计分析:分时间周期统计上证综指波段表现,包括日线、30分钟、5分钟。
- 日度数据(2001-2013):55波段(27上涨,28下跌),平均每年4波段。平均涨幅31.3%,跌幅18.4%,剔除极端10%后涨跌幅趋于稳定(上涨18%,下跌16.6%),波动幅度大(表1、2,图24-25)。
- 30分钟周期数据(2008-2013):167个波段,涨跌幅分别6.9%和6.1%,剔除极端后涨跌趋于5-6%,波动平滑(表3、4,图26)。
- 5分钟周期数据:829个波段,涨跌幅均小于3%,剔除极端后更低(表5、6)。
- 比较三周期统计(图27-28):涨跌幅随着周期缩短而明显减小,体现时间尺度对波段幅度的影响。
2.7 不同周期分段比例关系与合并(第6.2章)
- 重要问题:日线一整段上涨或下跌对应30分钟有多少段?误差约1-2天。
- 统计分析结果(表7):
- 日线上涨一段最多对应21个30分钟波段(极端牛市例子),多数情况下个位数到十余段。
- 设定“波段合并规则”消除不创新高或创新低的附属波段,剔除无效波段。
- 实例图解(图29、30、31、32):展示具体日线段对应的30分钟波段,极端牛市结构趋势强劲,波段数基本匹配,合并率低。
- 合并率定义及意义(6.2.2):
\[
\text{合并率} = \frac{\sum \text{原始波段数} - \sum \text{合并后波段数}}{\sum \text{原始波段数}}
\]
- 升降趋势合并率分别为13.4%和20.7%。合并率越低说明趋势越纯粹,结构越强。
2.8 实战应用举例(6.2.3)
- 应用一:日线上涨波段顶点识别
- 30分钟图上波段数达到7段往往对应日线拐点顶(图33、34)。
- 结合DEA指标和价格极值判断顶点,实现早期拐点识别。
- 应用二:1:3买点比例规律
- 当日线一段上涨出现时,30分钟分段的第二段下跌即为买点,5分钟同理(图35、36)。
- 总结:不同级别联动揭示多周期结构规律,辅助精细化操作策略构建。
- 提示:统计规律不等于绝对规律,仍需结合价格动力学等更多因素厘清预测边界。
---
3. 图表深度解读
- 图1(基于MACD DEA指标分段示意):价格走势与DEA指标共同描绘波段涨跌,红绿线分明,DEA度量结构趋势,直观展示分段原则的可视化效果。
- 图2-4(反例与构成波段例子):论证分段规则应用场景,尤其回调中DEA零轴位置决定波段是否构成,精细区分真实波段与假象。
- 图5(EMA及MACD线):技术指标构造流程,辅佐理解DEA计算方法。
- 图6-7(可疑底部和顶部拐点定义):准确标示算法判定拐点的技术细节,结合DEA的穿越及局部极值严格划分,保证波段切割准确。
- 图8(异常波段例子):显示不可直接通过相邻拐点构成波段的情况,突出异常波段存在的必要处理。
- 图9-19(异常波段各情况处理图):体现按条件有序删除拐点组合保证结构趋势连贯,无缝拼接。通过不同案例展现算法稳健性。
- 图20(倒数映射):用于处理上涨异常波段的数学变换示意,简单且实用。
- 图21-23(当下走势确认的具体K线及指标):呈现DEA零轴穿越与价格极值对应关系下新旧波段实时确认实例。
- 图24-26(日线、30分钟分段图):分别展示不同周期的价格波动结构及波段划分效果。
- 表1-6(涨跌波段统计数据):多周期、大样本的涨跌幅统计,显示波幅与周期成反比趋势,去极端后稳定性提升。
- 图27-28(柱状图展示多周期平均涨跌幅):强化不同周期价格幅度对应显著差异,形象明确。
- 表7(日线对应30分钟区间分段统计):详细纪录时间对应关系,佐证周期级联规律。
- 图29-32(波段合并与极端上涨实例):图解合并规则及极端行情下高合并率说明趋势强度与纯度。
- 图33-36(实战应用部分30分钟及5分钟结构与买点指示):典型买点识别图形示范,直观易懂。
---
4. 估值分析
报告核心在技术及数量化分析,无直接涉及传统估值方法。无DCF、PE、EV/EBITDA等估值内容。
---
5. 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并未专门列出风险因素章节,但从内容隐含风险点包括:
- MACD参数固定可能不适用于所有资产与市场环境(报告内强调非最优参数但标准化重要性)。
- 分段规则与异常波段处理固化,可能存在极端走势或非典型结构导致误判。
- 多周期联动存在时滞与噪声,实际采纳需结合价格动力学和更高层面基本面信息。
- 统计规律非绝对规律,背离时不能盲目跟进,风险控制需引入其他策略。
报告中的处理策略是通过程序化算法严格规则限定波段,降低异常影响,提高稳定性,但未详述如何应对极端市场环境。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优点:报告逻辑严密,图文并茂,理清MACD DEA指标基础上的波段分段原理与算法,兼顾理论和实操价值,特别是程序化拐点删选算法有助于推动量化实现。
- 局限:
- 报告过于依赖MACD DEA指标的零轴穿越界定价格形态,较少考虑价格波动的非线性和市场情绪的突发性,对极端走势可能存在弱适应性。
- 异常波段处理逻辑复杂,对边缘情况的判断依赖于规则配置和随机扰动,是否完全适应高频交易或机器人交易场景需要验证。
- 多周期合并率虽有洞察,但未覆盖跨市场与跨资产类别的普适性,报告限定为上证综指研究对象,可能限制外延。
- 对风险评估和操作信号错判成本没有深入探讨。
- 依赖历史行情规律,预测未来走势时仍需结合其他信息,避免“过去表现不代表未来”。
---
7. 结论性综合
该研究报告系统、细致地论证了基于MACD中DEA指标的价格分段方法,建立了严谨的分段规则和程序化拐点识别算法,并提出对异常波段的清晰处理流程,保证了分段的唯一性与稳定性。通过大量上证综指不同周期价数据的统计分析,报告揭示了不同时间尺度波段数与幅度的分布特征,确认了行情结构中波段数与趋势强度之间的关联。
特别突出贡献是“波段合并率”这一量化指标,用于刻画价格走势结构趋势的纯粹度,升降趋势合并率的实证数据表明上涨行情的结构趋势更强,且该指标为后续多周期联动分析和拐点预测提供了客观依据。实盘应用部分,报告通过30分钟和5分钟周期的波段联动,给出了一些买卖时点的明确判断标准,如“出现7个30分钟波段日线段即顶点”“第一段上涨后第二段回调即买点”,为投资实务提供操作指引。
报告强调分段不是单纯的技术指标择时,而是多周期价格结构的唯一分解视角,适合多级联动分析和量化程序实现。数据详实,统计合理,符合行业先进水平。
总体上,报告兼具数学严谨性和市场适用性,是对传统MACD技术指标运用的新扩展。研究成果通过项目化的程序算法实现,较好地桥接了理论与实战。
---
总结
国泰君安《发现价格走势规律之基于MACD分段研究》报告通过DEA指标零轴交叉与价格极值限界构建价格走势分段规则,辅以严密的异常波段检测与拐点删除算法,创新性提出波段合并率评价结构趋势强度,并实现多周期联动分析。报告全面梳理了中国市场不同周期上的历史走势统计,揭示了不同周期波段幅度与数量的内在关系,为价格走势的精细划分和量化择时提供实证支持。报告深刻揭示市场价格的层级结构规律,有助于提升对市场拐点的识别能力及多周期组合策略的构造,并以丰富图表和严谨逻辑展示方法论与研究成果,提升业内金融工程技术的实操可用价值。
---
图表示例引用
- 图1 基于MACD DEA指标分段示意图

- 图6 可疑底部拐点定义示意图

- 图30 日线上一段对应30分钟波段图(2006.8.7 - 2007.10.16,合并后21段)

- 图33 30分钟结构图,日线拐点位置(7段对应顶点)

---
[page::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