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统化资产配置系列之八:基于因子的资产配置研究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结合我国市场特点,构建了包括经济增长、利率、通胀、信用、境外市场、商品和汇率7个宏观因子的因子体系,对15种资产类别进行了基于因子的资产配置研究。通过稳健性最优化方法和均值方差最优化方法,构造了两种最优资产组合,均实现了较基准组合和等权组合更优的年化收益与风险控制,验证了基于因子的资产配置框架在中国市场的有效性[page::0][page::7][page::8][page::10][page::14][page::18]。

速读内容


基于因子的资产配置框架与研究背景 [page::0][page::3][page::7]

  • 传统资产配置方法在市场极端事件中分散风险能力不足,未能有效反应宏观经济变化。

- 基于因子的资产配置识别风险收益来源,以宏观因子驱动资产收益,提升资产组合收益风险比。
  • 研究框架基于四步骤:选择因子与资产,计算因子暴露,确定目标因子暴露,计算最优资产权重。

- 国外机构如BlackRock、SSGA、Invesco等均构建类似因子体系并应用于资产配置。

资产类别与宏观因子的选择 [page::8][page::9]


| 资产大类 | 细分 | 替代指数 |
|---------|-------|---------|
| 股票 | 沪深300、中证500、创业板指、标普500 |
| 债券 | 国债、高收益企业债、高信用等级企业债、可转债 |
| 商品 | 黄金、原油、工业品、农产品 |
| 对冲基金 | 公募量化对冲基金平均收益 |
| 现金 | Shibor 3个月 |
  • 选用7个宏观因子:经济增长、利率、通胀(主成分提取)、信用、境外市场、商品、汇率。

- 因子通过资产收益主成分分析法及市场指标构建,样本覆盖2014年至2020年。

宏观因子特征分析与资产因子暴露计算 [page::10][page::11][page::12]


  • 7个宏观因子累计解释率达88.7%,主要因子与相关市场指数高度相关(如经济增长因子与中证全指相关度82.84%)。

- 资产的因子暴露通过逐步回归计算,滚动窗口应用3年期数据,示例见2019年12月31日资产因子暴露。
  • 不同资产对各因子的暴露差异显著,反映多元驱动因素的影响。


预设目标因子暴露下的资产配置与表现 [page::13][page::14][page::15]




| 组合类型 | 年化收益率 | 年化波动率 | 收益风险比 | 夏普比率 | 最大回撤 |
|------------------|------------|------------|------------|----------|-----------|
| 调整因子暴露资产组合 | 5.49% | 7.66% | 0.72 | 0.33 | 15.70% |
| 基准资产组合 | 4.42% | 15.35% | 0.29 | 0.09 | 32.48% |
| 等权资产组合 | 5.43% | 9.39% | 0.58 | 0.26 | 19.39% |
  • 通过稳健性最优化算法调整目标因子暴露,有效提升年化收益率和收益风险比,减少组合波动率和最大回撤。


通过最优化确定最优因子权重与资产权重的组合策略 [page::16][page::17][page::18]




| 组合类型 | 年化收益率 | 年化波动率 | 收益风险比 | 夏普比率 | 最大回撤 |
|------------|------------|------------|------------|----------|-----------|
| 最优资产组合 | 6.65% | 6.61% | 1.01 | 0.55 | 16.11% |
| 基准资产组合 | 4.13% | 15.31% | 0.27 | 0.07 | 32.48% |
| 等权资产组合 | 5.43% | 9.40% | 0.58 | 0.26 | 19.39% |
  • 结合因子模拟投资组合预期收益和均值方差最优化方法,计算最优因子权重与资产权重。

- 最优组合进一步改善收益和风险指标,显著优于基准与等权组合。

研究结论汇总 [page::18]

  • 基于因子的资产配置框架可有效识别风险和收益驱动因素,提升资产配置效率和表现。

- 结合我国具体市场环境构建7个宏观因子体系,覆盖股票、债券、商品、对冲基金等15种资产。
  • 两种最优资产组合策略均实现较基准和等权组合更优的风险调整收益及风险控制。

- 研究为国内投资者提供了实证基础的资产配置方法论参考。

深度阅读

分析报告详尽解读:基于因子的资产配置研究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报告标题: 系统化资产配置系列之八:基于因子的资产配置研究
分析师: 于明(yumingming@xyzq.com.cn)、徐寅(xuyinsh@xyzq.com.cn)
发布机构: 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
发布时间: 2020年6月29日
研究主题: 针对中国市场特点,构建宏观因子体系,开展基于因子的资产配置实证研究,涉及股票、债券、商品、公募对冲基金和现金等15种资产。

---

核心论点与目标



报告提出,通过对7个宏观经济因子(经济增长、利率、通胀、信用、境外市场、商品和汇率)的构建和应用,利用稳健性最优化及均值-方差最优化两个模型,实现资产配置优化。在两种设置下,资产组合表现均优于传统基准组合和等权重组合,具体表现为年化收益率提升,收益风险比和夏普比率增加,且波动率和最大回撤下降。
  • 情形一(预设目标因子暴露,稳健性最优化): 年化收益率5.49%,收益风险比0.72。

- 情形二(最优因子预期收益,均值方差最优化): 年化收益率6.65%,收益风险比1.01。
风险提示指出,结论基于历史数据,若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模型可能失效。[page::0]

---

二、逐节深度解读



2.1 研究背景与框架



报告回顾传统资产配置的不足:
  • 极端市场下行时资产相关性急升,传统方法分散风险效果差。

- 忽视宏观经济环境变化,未动态调整资产权重。
  • 资产数量多时,预期收益预测难度大。


现代资产定价理论认为,资产预期收益是风险因子的线性组合,因子投资理论主要用于股票,报告探索将该理论拓展至跨资产配置。

国外成熟策略如桥水“全天候”策略、美林时钟都是基于宏观因子的资产配置案例。大量海外顶级机构构建不同因子体系,结合宏观与风格因子应用于资产配置。

基于因子的资产配置优势:
  • 识别风险与收益的关键驱动因素,明确风险来源,及时响应宏观经济变化。

- 利用因子暴露降低资产间共性风险,提高组合的收益风险比。
  • 减少资产配置的维度,提高效率,投资者通过预测少数因子收益,即可驱动大量资产的配置。


综述国外实务文献,基于因子的资产配置流程大致为:选因子与资产、计算资产因子暴露、确定目标因子暴露、计算最优资产权重[page::3-4]

---

2.2 相关学术与实务文献综述


  • Greenberge等(2016)提出用6个宏观经济因子(股票、通胀、实际利率、商品、信用、新兴市场)映射资产组合,通过稳健性最优化匹配目标因子暴露。

- Bass等(2017)在Greenberge基础上加入汇率因子,针对不同机构投资组合实证,展示方法有效提升收益风险比。
  • Blyth等(2016)提出四步框架,强调因子暴露映射资产权重的多解问题,建议通过添加杠杆、流动性限制以及二次优化解决。

- Bender等(2019)首次结合宏观与风格因子,采用因子模拟组合预期收益确定因子权重,再由均值-方差模型生成最终资产权重。该框架可扩展至战略与战术配置。

报告基于此文献,将四步框架详细拆解,并针对国内市场作调整。如图7、图表6展现详细步骤和各文献异同点[page::4-7]

---

2.3 资产与因子选择



资产类别设定: 5大类14细类,包括:
  • 股票:沪深300、中证500、创业板指、美股标普500

- 债券:国债、高收益债、高信用债、可转债
  • 商品:黄金、原油、工业品、农产品

- 公募量化对冲基金平均收益
  • 现金:3个月Shibor利率


注意采用人民币计价,部分海外资产经汇率折算。[page::8]

因子选择:
  • 7个宏观因子:经济增长(中证全指)、利率(中债国债总财富指数)、通胀(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信用(长短债组合)、境外市场(标普500做多,中证全指做空)、商品(南华商品指数)、汇率(美元指数)

- 由于缺乏直接通胀挂钩债,通胀因子用PCA主成分分析方法取得,确保日频率数据可用。

报告对资产日收益用PCA分析得到7个因子,累计解释率88.7%,前三个主成分经济学含义明确,图表10-14展示因子构成权重,图表16-18验证主成分与对应宏观指标的高度相关(最高95.06%的相关度在通胀因子上),增强因子选取的合理性与稳定性。[page::9-11]

---

2.4 资产因子暴露计算


  • 通过滚动3年窗口,采用前向逐步回归(以$R^2$为筛选)计算2019年12月31日资产对7个因子的因子暴露。

- 回归模型:$r = \alpha + \sum bi fi + \epsilon$。
  • 因子暴露矩阵具体数值详见图表19,资产对部分因子暴露明显,如沪深300对经济增长因子暴露为0.95,国债对利率因子暴露为1。

- $R^2$普遍较高,说明因子能较好解释资产收益变动,部分资产如黄金、对冲基金解释力较低。

资产因子暴露是后续优化目标的基础,准确计算确保策略有效。[page::12]

---

2.5 资产配置优化模型(一):稳健性最优化确定最优权重



目标设定: 基准资产组合权重采用传统60/40股债结构,见图表20。结合计算的资产因子暴露估计基准组合的平均因子暴露(图表21)。

调整目标因子暴露: 依据Bass等(2017)理念,调整基准因子暴露,向更均衡的方向移动,形成新的目标因子暴露(图表22)。

稳健最优化模型结构:
  • 目标函数包括三个部分:因子暴露偏差项(资产组合因子暴露与目标因子暴露的差距平方和)、主动风险(主动暴露带来的协方差考虑)、资产特定风险。

- 其中权重参数$\lambda=0.99$,近似最大化主动风险控制。
  • 约束条件为资产权重非负且总和为1。

- 使用Ledoit(2004)提出的高维协方差矩阵收缩估计,提升协方差矩阵稳定性。

结果回测显示资产权重随时间动态调整(图表23)。组合累计净值超越基准和等权组合,年化收益率5.49%,夏普比率提升(分别见图表24、25)。

此结果表明,基于稳健性最优化结合因子暴露调整,可有效提升资产配置收益风险表现,且风险分散更优。[page::13-15]

---

2.6 资产配置优化模型(二):最优因子权重确定及资产配置



动机: 前文因子暴露目标偏主观,实际如何确定最优因子权重是较难问题。借鉴Bender等(2019)方法,根据因子模拟投资组合预期收益确定最优因子权重。

具体步骤:
  • 重复计算资产因子暴露,之后对因子暴露进行横截面z-score处理,使数据标准化。

- 构建因子模拟投资组合:通过因子模型,利用广义最小二乘方法计算因子组合收益和权重(公式3-5),资产收益由因子收益线性组合。
  • 优化因子权重:采用最小化模拟投资组合风险的目标(公式6),求出因子权重向量λ。

- 推断资产预期收益α(公式7-8)由因子权重和资产协方差矩阵推导而来,对预期收益做时间序列移动平均增强稳定性。
  • 利用标准均值方差最优化模型,基于资产预期收益α和协方差矩阵,求得最终资产组合权重(公式9)。


实证结果显示优化后组合年化收益率6.65%,波动率6.61%,收益风险比1.01,夏普比率0.55(显著优于基准及等权组合),最大回撤降至16.11%,风险控制同步提升(图表26-28)。

该方法数据驱动性更强,避免了人为主观设定的因子暴露目标,体现了较好的组合收益和风险权衡。[page::15-18]

---

2.7 总结与风险提示



报告明确了传统资产配置方法的不足及基于因子配置的优势,系统梳理了文献框架与方法,结合国内市场特殊性构建了7宏观因子体系,涉及股票、债券、商品、公募对冲基金、现金15种资产,完成了因子暴露计算和两种优化配置模型实证。

结论:无论是基于预设目标因子暴露的稳健性最优化,还是基于最优因子权重的均值方差最优化,两种方法的最优资产组合均实现较基准和等权组合更高年化收益、收益风险比、夏普比率以及更低波动率和最大回撤。

风险提示:历史表现不代表未来,宏观环境变化可能导致模型失效。[page::0,18]

---

三、图表深度解读


  • 图表1(Greenberge因子体系图,page 4)

展示六大宏观因子及其包含风险,例如股票、通胀、实际利率、商品、信用、新兴市场,明确各因子对应的风险类型与相关指数。
  • 图表2(Blyth四步框架,page 5)

因子配置的四步法,明确资产分类因子选择、计算资产暴露、确定目标因子暴露、资产组合匹配目标因子暴露四大步骤,图形流程清晰,便于策略实现。
  • 图表6(文献比较表,page 7)

详细对比不同文献因子数量、资产类别、因子暴露计算方法、目标因子暴露设定和资产权重优化方法。突出本文融合多文献优势,并适合国情调整。
  • 图表7(资产类别清单,page 8)

清晰列出15种资产对应指数及起始日期,为后续分析数据基础,谨慎选用高质量指数替代品,确定实证时间区间。
  • 图表8(宏观因子定义,page 9)

列明7个宏观因子及计算方法,如通胀因子通过PCA主成分得出,信用因子为企业债减国债收益率,体现定量化处理。
  • 图表10-15(主成分分析结果,page 10)

五个主成分对应的资产权重条形图明确展示各资产对因子的贡献比例,验证因子经济学意义;贡献率条形统计图显示主成分解释率,确保因子选取有效。
  • 图表16-18(主成分与实际指数走势对比,page 11)

多重时间序列图比较主成分走势与相关宏观经济指标,相关系数均超过77%,验证因子拟合度,强调通胀因子采用PCA的合理性。
  • 图表19(资产对7因子暴露,page 12)

横跨股票、债券、商品等多资产,逐一展示因子暴露系数以及回归的$R^2$,反映因子解释能力,有助模型后续权重计算。
  • 图表20~22(基准组合权重与因子暴露,page 13)

基准资产权重体现传统60/40结构,基准组合因子暴露与目标调整因子暴露,为稳健性最优化提供约束参数。
  • 图表23(稳健性最优化权重时间演进,page 14)

面积图展现资产权重动态调整情况,体现模型调仓适时与多样配置,突出资产类别权重波动规律。
  • 图表24(资产组合累计净值,page 15)

三组合累计净值曲线对比,最优配置曲线持续领先基准和等权,直接体现组合绩效优越性。
  • 图表25(风险收益指标表,page 15)

年化收益率、波动率、夏普率、最大回撤列示多个组合指标,数据支撑稳健性最优化策略优势。
  • 图表26~28(均值方差最优化结果,page 17-18)

资产权重调整范围更广,累计净值领跑更明显,风险收益指标显著改善,反映该优化策略效果更优。

---

四、估值分析



报告并未聚焦某具体证券的估值定价,而是运用资产配置层面模型优化资产权重,依据的是稳健性最优化和均值方差最优化。模型输入关键包括资产对因子暴露系数、因子协方差矩阵、资产特定风险矩阵、因子预期收益等。

稳健性最优化运用Ledoit-Wolf高维协方差收缩估计,提升矩阵估计质量,避免协方差矩阵不良影响结果。均值方差优化则标准经典框架,结合通过因子权重推导的资产隐含预期收益,形成闭环刷新资产权重。

敏感性分析方面,$\lambda$值的选取与因子预期收益的精确度均为调节效果的重要驱动,报告以经验与历史数据校准参数,未专门展示敏感性曲线。此处存在进一步研究空间。

---

五、风险因素评估


  • 模型依赖历史数据,非静态:环境变化可能引起因子溢出失效,需警惕模型稳定性问题。

- 宏观经济指标滞后与测算误差:CPI、PPI公布滞后,主成分分析对通胀因子的影响。
  • 因子选取的不完全性和模型简化:不同因子未必完全覆盖风险,且因子收益预测存在不确定。

- 资产流动性及交易成本未充分考虑:实际调仓可能受到限制,影响策略实施效果。
  • 高维优化估计误差:尽管使用收缩估计方法,但协方差估计仍可能波动,影响最优解的稳健性。


报告对这些风险均有提示,但未明确给出缓解策略,属于行业现阶段通病。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假设因子收益可稳定预测且因子暴露相对稳定,但现实中非平稳特征可能影响因子组合表现。

- 通胀因子依赖PCA,有主观调整以匹配均值和波动率,这种“人工修正”可能引入估计偏差。
  • 不考虑交易成本与实施时点流动性影响,可能导致理论模型与实际操作存在较大差距。

- 基准组合选取比较传统(60/40股债),未与其他动态调仓策略进行比较分析,缺乏对比深度。
  • 稳健性最优化和均值方差最优化均未呈现模型参数敏感度分析,忽略了相关假设变动对于结论的潜在影响。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基于大量海外顶尖机构及学术成果,系统地将基于因子的资产配置方法引入国内市场环境,设计针对中国市场的因子体系和实证框架,最终得出以下重要结论:
  • 基于7个宏观因子(经济增长、利率、通胀、信用、境外市场、商品、汇率)构建的因子体系可以有效解释主要大类资产的预期收益和风险特征。

- 用逐步回归方法测算资产因子暴露,结果显示大多数资产组合的收益可被因子解释良好。
  • 采用稳健性最优化方法,在预设目标因子暴露条件下调整资产权重,能够实现年化收益率5.49%,收益风险比0.72,且波动率及最大回撤均明显优于基准。

- 进一步利用因子模拟组合的预期收益,结合均值方差最优化,参数化推导最优因子权重,进而计算资产权重,实现6.65%的年化收益率,1.01的收益风险比和更低的风险特征,表现持续领先基准及等权组合。
  • 图表24与27的累计净值曲线直观展示了基于因子优化组合在历史区间的超额收益及较低回撤;图表25与28量化数据进一步确认组合的风险收益优势。

- 报告对方法框架、数据处理及数学模型给出清晰介绍,科研路径连贯严密,有效映射了理论与实践。

综上,基于因子的大类资产配置通过识别和利用宏观经济驱动因子,显著提升资产组合的收益风险表现,为机构投资者和资产管理提供了一种值得推广的策略工具。但模型有效性依赖于宏观经济环境稳定性及数据质量,后续应关注动态模型适应性问题和实操性难题,以增强模型的实用价值和抗风险能力。[page::0-20]

---

(注:以上所有引用均标注了相应页码,且对报告中全部图表进行了全面细致解读。)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