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lobal Supply Chain Reallocation and Shift under Triple Crises: A U.S.-China Perspective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研究基于2016-2023年美中及第三方主要贸易国的双边月度贸易数据与多区域投入产出表,采用多期事件研究框架结合结构性分解分析全球价值链(GVC)中的贸易流变化及功能定位。结果显示中国出口韧性突出,贸易市场多元化且上游嵌入增强,尤其通过向亚洲和欧洲的中间品出口同时美国进口加速向依赖中国供应链的“China+1”伙伴转移,体现了复杂的三角贸易关系和供应链再配置。研究提出了涵盖GVC参与度、价值链功能位置及国家再耦合能力的供应链韧性新框架,对地缘经济碎片化时代贸易政策和产业策略具有重要启示[page::0][page::4][page::8][page::11][page::15][page::16][page::20].

速读内容


全球供应链三重危机背景下美中贸易波动特点 [page::4][page::5]


  • 2018年美中贸易战并未导致中国出口持续下滑,2020年疫情冲击引发短暂低迷后迅速复苏至2021年峰值,随后有所回落并趋于稳定。

- 美国出口受疫情冲击波动更大,进口整体增速快于出口,2022年俄罗斯-乌克兰冲突后出现震荡,2023年进口增速显著放缓。

多阶段事件研究:美中贸易与疫情及地缘冲击引发的区域和产业重构 [page::8][page::9]


  • 贸易战启动期(2018-2019):中国对美国出口整体收缩,反观对东南亚及部分欧洲市场出口增强,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地区成为替代增长点。

- 疫情叠加后,中国对亚洲多国出口进一步扩大,尤其是机械制造等行业;美国进口向亚洲及墨西哥、澳大利亚等“China+1”市场分散,但自中国进口显著下降。
  • 俄乌冲突影响后,中国出口在多领域更广泛提升,越南、墨西哥持续成为重要增长极;美国进口进一步削减对中国依赖,转向区域内替代供应。


全球价值链(GVC)参与度和功能位置变化:中美及东盟三角贸易结构加深 [page::11][page::13][page::14]


  • 中国出口至东盟的GVC参与度持续上升,功能位置逐步偏上游,强化了中国在区域制造业的核心供应角色。

- 美国对东盟出口GVC参与及位置总体稳定,疫情与贸易战期间略有下降,后来有所恢复。
  • 东盟对美出口呈现参与度上升但功能位置下游化的特征,近年因地缘政治冲击而出现参与度下降趋势。

- 分行业看,中国机械和运输设备出口呈现功能升级趋势,部分第三方国家如越南和印度展示下游装配向上游功能转移的初步迹象,但存在吸收能力与成本提升的制约。
  • 美国在区域价值链中的中间环节角色弱化,拓展“近岸”与“友岸”供应链的功能提升有限。


研究方法与数据框架 [page::17][page::18][page::20][page::21]

  • 利用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2016-2023年)和亚洲开发银行多区域输入产出表,通过二元固定效应差异中的差异面板回归模型量化多事件冲击对双边贸易份额的影响。

- 应用Wang-Wei-Zhu (WWZ)全球价值链分解框架,拆解双边贸易为16个价值增值成分,构造GVC参与度与功能位置指标,实现结构性贸易功能分析。

供应链韧性新视角与贸易政策启示 [page::15][page::16]

  • 供应链韧性不仅依赖地理多样化,更依赖于GVC深度参与和功能位置的嵌入以及国家的再耦合能力(包括市场多元化、经济复杂度及制度能力)。

- 中国强化其在第三方供应链上游功能,形成以相关性替代冗余的韧性策略;美国上游功能萎缩反映其产业再投资不足的短板。
  • 第三方经济体面临功能锁定风险,仍需制造能力提升和创新能力培养以实现价值链升级。

- 传统简单的去中国化政策难以实现彻底脱钩,建议关注价值链结构性整合和跨境产业链协同以提升实际韧性。

深度阅读

详细分析报告:《Global Supply Chain Reallocation and Shift under Triple Crises: A U.S.-China Perspective》



---

1. 元数据与概览


  • 报告标题: Global Supply Chain Reallocation and Shift under Triple Crises: A U.S.-China Perspective

- 作者与机构: Wei Luo、Siyuan Kang(国立新加坡大学地理系GeospatialX实验室),Qian Di(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学院)
  • 发布日期与领域: 经济与社会科学分类,发布于2024年内

- 研究主题: 以美中两国为视角,研究2016至2023年间,在美中贸易紧张局势、新冠疫情及俄乌冲突三大危机叠加影响下,全球供应链(Global Value Chains,GVC)如何重构,特别关注双边贸易和多边价值链分工的变化。
  • 核心论点及贡献:

- 尽管美中贸易紧张导致美国减少对中国的直接进口,但美国进口逐步转向与“China+1”伙伴(尤其是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有关的供应链,这些国家依然深度依赖中国的上游供应链。
- 中国出口在全球多个市场表现强劲,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提升,且在GVC中扮演更为上游的角色,尤其通过向亚洲和欧洲输送中间品实现。
- 提出一个新的供应链韧性框架,包括GVC参与度、功能性地位以及国家内生的再耦合能力,强调全球贸易政策和产业战略需要适应政治经济碎片化的现实。[page::0]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引言部分(第1-3页)


  • 贸易与GVC基础与挑战:

- 全球价值链复杂交织,国家间高度依赖,使得任何政策和突发事件都对全球贸易造成连锁影响。美中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以贸易紧张为起点,加剧了对供应链风险的关注。
- 三重危机(美中贸易摩擦、新冠疫情、俄乌冲突)共同叠加,引发全球供应链的根本重构,企业在“回流本土”、“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近岸外包”(nearshoring)三大战略之间调整。
- 但现有研究发现,美国虽减少对中国直接进口,然而间接依赖通过越南、墨西哥等国转移,难以根除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
  • 中国的供应链地位及区域合作:

- 中国作为生产制造中心,不仅直接供应中间品和成品,还通过与东南亚国家如越南、泰国、马来西亚,以及日韩等高科技合作加深区域供应链协作,增强其产业的升级与韧性。
- GVC参与度和功能性地位成为评估供应链韧性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上游供应链角色(提供中间品)具备较强韧性,但也存在上游生产瓶颈风险。
  • 研究空白与目标:

- 过去研究往往聚焦贸易量变化或某一单一事件,缺乏多事件叠加影响的长期与功能性分析。
- 本研究通过多国月度贸易数据与多区域投入产出表结合事件研究框架,深入追踪贸易流动和价值链参与及功能定位的变化,填补上述研究空白。[page::1,2,3]

2.2 结果分析(第4-15页)



2.2.1 宏观贸易趋势(图1,页4-5)


  • 中国和美国自2018年起整体贸易额呈上涨趋势,但差异明显:

- 中国出口在2018年美中贸易战关税影响下未见长效下滑,2020年疫情虽短暂冲击出口,但短期复苏迅速且强劲,到2021年末达到扩张高峰。
- 中国进口在疫情影响下滞后出现最大冲击,2020年5月见底后持续回升,但出口增长速度始终高于进口。
- 美国出口在疫情期间大幅下滑,2020年4-9月最明显,2021年中恢复到疫情前水平。2022年俄乌冲突后出口不稳定、增长放缓,2023年逐步回稳。
- 美国进口始终快于出口增长,疫情后快速反弹,2022年二季度达到峰值后,2023年进口增长明显放缓。

这显示两国在面对全球危机时贸易恢复路径和力度不同,反映了底层产业与市场结构的差异。[page::4,5]

2.2.2 事件研究与贸易空间重构(图2,页7-9)


  • 面板(A):美中贸易战初期(2018-2019)

- 中国对美国出口大幅下滑,尤其是金属、杂项和运输设备部门。
- 同时,中国对东南亚、墨西哥、加拿大、澳大利亚部分领域出口上升,表现为贸易部分转移。
- 美国进口对中国产品减少,集中减少服装、机械和杂项,反映供应链去中国化的迹象。
- 美国进口增加主要流向东亚及部分欧洲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如越南、泰国和马来西亚表现活跃,说明供应链重新多元化开始显现。
  • 面板(B):贸易战与疫情叠加(2020-2022)

- 中国对美国与香港出口收缩加剧,机械、材料、金属、运输设备等部门深受影响。
- 同时对东南亚国家出口大幅增长,特别是机械产品,显示区域依赖和生产网络紧密度提升。
- 美国进口自中国减少幅度扩大,部分产品跌幅达6%-7%,同时进口向印度、东南亚、墨西哥和澳大利亚进一步转移。
- 欧洲供应商出现区域内差异,如瑞士高价值金属进口显著增加。
  • 面板(C):三重危机(2022-2023末)

- 中国出口整体规模扩大,尤其机械、化工、材料等部门,东南亚继续保持增长,印度从负面转为积极增长。
- 中国对美国出口持续收缩,特别是运输设备,反映复杂供应链结构性脱钩。
- 美国进口向墨西哥等北美国家集中,凸显重塑北美供应链的趋势。
- 贸易结构表现出明显的三角贸易模式:中国→东南亚→美国,东南亚作为中转及加工集散地角色愈加突出。

整体来看,三阶段贸易事件驱动了供应链地理与功能的多层次重构,东南亚和墨西哥显著利用了地缘政治与经济重定位的机会。[page::7,8,9]

2.2.3 GVC参与度与功能性地位变化(图3&4,页11-14)


  • 中国与东盟贸易链路:

- 中国对东盟出口的GVC参与度稳步上升(反映投入链不断深化),且出口位置指标呈上移,显示中国供应链向价值链更上游的转型,即中间品及资本品输出增强。
- 东盟对中国产品出口参与度上升,但功能位置变化较小,表明更多是承担低附加值下游加工角色。
  • 美国与东盟贸易链路:

- 美国对东盟出口的GVC参与暂时下滑后回升,位置稳定,反映可能的战略调整。
- 东盟对美出口GVC参与度上升,但位置指标下降,显示其对美国主要扮演最终装配工厂的角色。
- 2023年后,参与度骤降,可能与美中地缘政治升温及战略近岸外包有关。
  • 具体制造业部门(电气光学设备、运输设备等)

- 中国对东盟高技术制造出口(如电子设备)持续向上游进阶,越南、泰国等地表现出产业升级迹象。
- 越南向美国出口则偏向于下游组装,反映其全球供应链中角色定位的差异。
- 运输设备领域中国的出口参与度和功能位置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显示升级及高增值链环节控制力增强。
  • 美国出口目的地与进口来源国:

- 美国向马来西亚、瑞士、英国等出口GVC参与水平上升,位置多样化,显示其产业链调整与多元化。
- 美国进口供应国中,东南亚国家进口贸易显示参与度和位置的动态变动,反映供应链重组和地缘政治影响的复杂性。

分析结果表明,GVC参与和功能地位指标捕捉了供应链重组中不同经济体的地位和功能升级与停滞,体现了在地理迁移背后复杂的全球价值链深层次调整。[page::11,13,14]

---

3. 图表深度解读



3.1 图1(页4)


  • 描述: 展示中国与美国2018-2023年每季度出口与进口贸易相对于2016-2017年基线的百分比偏差趋势。

- 趋势:
- 中国出口不断上扬,疫情初期短暂下滑但迅速恢复,2021年达到峰值,随后略有波动。
- 中国进口整体上涨但增速低于出口,疫情影响有滞后效应。
- 美国表现出更大的波动,受疫情影响明显,进口增长强于出口,2023年增长趋缓。
  • 意义: 反映两国贸易对三重危机的不同韧性和适应路径,隐含供应链结构与市场需求多样性差异。[page::4]




3.2 图2(页7-9)


  • 描述: 事件研究热图分析了美中贸易战起点、疫情叠加期及三重危机下,中国出口与美国进口按国家及部门的百分比变化。右侧空间流向图展示主要贸易流重定向。

- 趋势:
- 贸易战阶段出口对美及港减少,对东南亚和北美其他国家部分增长。
- 疫情加剧贸易战影响,同时东南亚转移效应增强,机械等部门快速扩大市场份额。
- 三重危机阶段贸易战负面效应持续下滑,但中国对亚洲及墨西哥出口大幅增加,显示贸易重组加速。
  • 联系文本: 图示直观确认和丰富文本中三阶段供应链重构的时空特征和产业结构,揭示亚太作为全球供应链关键节点的重要性。

- 局限性: 仅反映宏观贸易数据,无法反映具体企业或供应链层级中的微观调整。[page::7,8,9]



3.3 图3(页11)


  • 描述: 展示2015-2023年中国与美国分别与东盟之间GVC参与度与位置的动态,横轴为GVC位置指标(功能角色上下游),纵轴为参与度(贸易嵌入程度)。

- 趋势:
- 中国对东盟出口参与度上升,功能位置向上,表明中国作为上游供应的重要性增加。
- 美国对东盟出口功能和参与度较为稳定,2020年因贸易战短暂下滑,2023稍有回升。
- 东盟对中国出口参与度上升但位置下游,反映其为中国的组装或下游市场。
- 东盟对美出口参与度提升,但位置下滑,2023年参与度下降表明供应链功能环节调整。
  • 解释: 该图深刻揭示中美与东盟三角贸易链功能性的差异与演进,指示中国在区域供应链上游的加强及美国供应链功能弱化倾向。[page::11]




3.4 图4(页13)


  • 描述: 多条时间序列线图分别展示2015-2023年中美贸易主要伙伴制造业部门的GVC参与度和位置变化,涵盖中国出口国、美国出口国、美国进口国及中国进口国。

- 趋势洞见:
- 中国对新加坡、越南、瑞士、俄罗斯制造业出口的GVC参与度上升,位置也稳步攀升,表明其结构升级。
- 美国对马来西亚、瑞士、英国、越南出口表现多样,有反映到新兴市场的供应链策略调整。
- 美国进口伙伴的GVC位置和参与度变化显示东南亚国家从单纯的下游装配向上游功能有阶段性调整。
- 中国进口伙伴的指标表现相对分散,显示进口供应链的复杂性和多样化趋势。
  • 意义: 这是量化评估全球制造业供应链系统复杂演进的动态指标,深化了对外贸功能变迁的理解。[page::13]


---

4. 估值分析



本报告属于贸易与全球价值链研究,未涉及传统的企业或资产估值模型,因而不包含DCF、市盈率等财务估值内容,而是通过GVC参与度与位置指标构造功能与结构上的“价值”理解,基于量化贸易数据与结构分解探讨国家及区域经济链价值分配与竞争力变迁。

---

5. 风险因素评估


  • 贸易政策及地缘政治冲击: 美中贸易紧张及后续的政策调整带来了供应链重组压力,仍存在短期和长期波动风险。

- 公共卫生事件影响: 疫情造成供应链中断与需求剧变,反映系统脆弱性。
  • 能源与原材料供应安全: 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和粮食供应风险加大了全球供应链的不确定性。

- 产业升级与能力建设限制: 发展中国家在提升供应链功能性地位方面面临成本上升、技术积累不足等瓶颈,存在“功能锁定”风险。
  • 数据和方法限制: 报告中基于宏观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缺失企业微观行为与技术制度层面细节,三重冲击的叠加效应难以完全拆解。


作者强调未来需引入更多微观层面数据与案例研究以弥补上述不足。[page::17,26]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产业和贸易数据局限: 报告依托宏观贸易及MRIO输入输出数据,难以捕捉特定供应链节点和企业的实际调整,尤其是新兴技术和服务贸易影响较小。

- 因果识别挑战: 三大危机的叠加使得分辨每个事件单独的效果具挑战,可能存在混合效应干扰。
  • 侧重宏观贸易流但忽略政策细节: 虽然涉及贸易战和关税政策,但缺少对具体政策执行细节、非关税壁垒及内部产业政策的深层分析。

- 预期与实际的对比: 作者预期两国会减少相互依赖,但实证结果显示中国依然以多边嵌入第三方供应链的方式保持影响力,反映国际关系中复杂的反常现象。
  • 函数性地位指标的抽象性: GVC职位指标的计算依赖代理变量,无法完全反映企业层面的实际功能变迁,可能导致解释时的模糊性。


这些细节提醒读者在使用报告结论时考虑其适用范围与潜在局限。[page::17,27]

---

7. 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以详实的贸易与多区域投入产出数据,结合创新的多时段事件研究方法,系统刻画了2016-2023年美中贸易战、新冠疫情及俄乌冲突三重危机背景下,全球供应链的结构、地理及功能重组趋势。其主要洞见包括:
  • 持续的贸易依赖重构而非简单减少: 虽然美国直接进口自中国趋势下降,但通过“China+1”模式(尤其是东南亚国家)维系了中国供应链的核心地位,形成贸易转移与三角贸易模式。

- 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游地位的加强: 中国通过提升对ASEAN等关键经济体的中间品出口,增强其在区域供应链中的嵌入度及控制权,表现为GVC参与度和功能位置双重提升。
  • 美国供应链功能式衰退与依赖: 美国在东盟市场中供应链的上游功能弱化,更多依赖下游组装活动,凸显近岸外包策略缺乏上游能力支撑的结构性风险。

- 第三方经济体功能性分化与脆弱性: 越南、印度等国家在初期通过下游劳动力优势获利,最新趋势显示其向上游转型受限,存在“功能锁定”风险。
  • 供应链韧性框架的创新: 报告强调韧性不仅是多元化,更在于产业链上下游的功能性嵌入和能力建设,以及经济复杂性、制度能力的综合作用。


基于丰富的图表分析,报告深刻揭示了全球供应链在冲击下不是简单地去中国化,而是中国与其他经济体形成更为复杂和嵌套的供应链结构,对全球贸易政策制定者提出了挑战。推动产业升级和供应链能力建设是应对地缘政治和全球动荡的关键。

---

总结: 本报告以严谨的多层次数据及先进定量方法,全面分析了复杂环境下的全球供应链变迁。通过论证贸易流与功能性变化,作者清晰揭示了中国供应链角色的稳固与拓展,及美国供应链功能的相对弱化,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供应链韧性和贸易政策的未来方向。[page::0,1,2,3,4,5,7,8,9,11,13,14,15,16,17,19,20]

---

参考部分关键图示


  • 图1:中美季度贸易额相对偏差趋势


  • 图2:三阶段事件研究中国出口与美国进口行业与国家热图及通道图


  • 图3:2015-2023中国与美国对东盟GVC参与度与位置动态



---

此分析基于原文内容精确提炼,兼顾宏观趋势与微观机制,力图为决策者和研究者提供全面、深入、可靠的供应链变局逻辑洞察。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