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国新央企科技引领指数投资价值分析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系统分析了中证国新央企科技引领指数的构成及投资价值,指出索引涵盖六大申万一级行业,以国防军工为主,研发投入高且增长迅速,成分股估值处于相对低位,指数表现出较大弹性且年化收益好于沪深300,反映中央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潜力,同时提示了投资风险。[page::0][page::3][page::5][page::8][page::9][page::10]
速读内容
指数基本情况及科技研发投入持续增长 [page::0][page::3][page::4]

- 我国自1995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研发支出规模和占GDP比重持续上升。
- 2022年前三季度,上市央企研发支出占比A股约19%,同比增长17.5%,研发投入强劲。
- 中证国新央企科技引领指数由50只样本构成,涉及航空航天、国防、计算机、电子等领域。
成分股市值及行业分布分析 [page::5][page::6][page::7]


- 指数成分股平均总市值约433.8亿元,自由流通市值约194亿元,偏向中小盘股。
- 国防军工板块成分股数量最多,占比42%,并且总市值占比最高。
- 其他涵盖计算机、电子、通信等六大申万一级行业,整体以高端制造及安全主题为主。
研发支出占比及集中度 [page::7][page::8]

| 统计指标 | 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比例(%) |
|----------|----------------------------|
| 最小值 | 1.60 |
| 下四分位数 | 4.90 |
| 中位数 | 7.66 |
| 上四分位数 | 10.69 |
| 最大值 | 47.62 |
| 平均值 | 9.33 |
- 75%以上的成分股研发支出占比高于5%,显示较高研发投入水平。
指数风险收益表现与沪深300对比 [page::9][page::8]

| 指标 | 中证国新央企科技引领 | 沪深300 |
|----------------|-----------------------|-----------|
| 累计收益率(%) | 38.96 | 14.85 |
| 年化收益率(%) | 5.93 | 2.45 |
| 年化波动率(%) | 27.92 | 19.33 |
| 年化夏普比率 | 0.31 | 0.15 |
| 最大回撤(%) | -38.59 | -39.59 |
- 指数收益高于沪深300,风险波动也相对较大,但夏普比率优异,显示出良好的弹性和风险调整收益能力。
成分股估值及盈利情况 [page::9][page::10]
| 估值分位数 | 市盈率数量(只) | 市净率数量(只) |
|-----------------|--------------|---------------|
| 10%以下 | 11 | 11 |
| 10%-50% | 20 | 21 |
| 50%-75% | 7 | 11 |
| 75%以上 | 12 | 7 |
- 大部分成分股当前估值处于近3年的中低位,估值具备提升空间。
- 主要成分股盈利稳定,多数2022年预计每股收益增长,盈利能力稳健:
| 代码 | 简称 | 2021ROE(%) | 2022预测ROE(%) | EPS2021 | EPS2022预测 | EPS增速(%) |
|------------|------------|------------|----------------|---------|-------------|------------|
| 688981.SH | 中芯国际 | 10.30 | 10.06 | 1.36 | 1.52 | 11.71 |
| 600760.SH | 中航沈飞 | 15.73 | 16.63 | 0.87 | 1.12 | 28.57 |
| 600893.SH | 航发动力 | 3.23 | 3.84 | 0.45 | 0.57 | 25.69 |
| 002230.SZ | 科大讯飞 | 10.57 | 10.09 | 0.70 | 0.80 | 14.33 |
| 688008.SH | 澜起科技 | 10.07 | 14.34 | 0.73 | 1.18 | 61.74 |
- 估值整体处于较低区间,且盈利预测向好,有利于估值修复预期。
风险提示 [page::0][page::10]
- 指数样本股变化、宏观环境影响及市场波动可能对指数表现造成风险。
- 报告不涉及基金产品推荐或任何个股买卖建议,投资需谨慎。
深度阅读
中证国新央企科技引领指数投资价值分析报告详尽解读
---
一、元数据与概览
- 报告标题:《中证国新央企科技引领指数投资价值分析——指数投资价值分析系列之十一》
-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23日
- 发布机构: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
- 报告作者:证券分析师沈思逸、邓虎
- 分析对象:中证国新央企科技引领指数及其成分股,重点聚焦央企科技领域的投资价值和指数表现。
- 核心论点:
- 科技被视为第一生产力,国家对科技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央企研发支出显著增长,科技发展动力充足。
- 指数集中反映央企科技主题,尤其以国防军工安全为代表的板块为主,成分股结构具有强烈的央企科技特色。
- 指数年化收益表现优于沪深300,显示较大市场弹性,估值水平相对较低,存在估值提升潜力。
- 投资提示:央企科技引领指数成分股具备技术研发优势及国防安全属性,科技创新推动指数未来潜在增长动力。
- 风险提示:指数表现受宏观经济、市场波动及成分股变动影响,存在一定波动风险,不构成具体个股或基金产品推荐。[page::0,1]
---
二、逐节深度解读
1. 中证国新央企科技引领指数基本情况
1.1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 报告指出,我国自1995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国家对科技投入持续增长。
- 以图表1展示1996至2020年研发支出金额和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反映出我国研发投入高速增长,研发经费从几百亿元级别提升至超2万亿元,研发占GDP比重升至约2.5%。
- 结合二十大报告引用,彰显国家加快科技自主创新的战略决心,科研人员数量全球领先。
- 未来将继续优化创新体系、增强国防科技工业能力,这为硬实力和软实力提升提供保障[page::3]。
1.2 中央企业研发投入较高,科技发展动力充足
- 截至2022年9月底,135家上市央企研发支出合计达2199亿元,占全部A股研发支出的19%,显示央企作为国家重要科技力量的积极投入。
- 图表2直观展现央企研发经费占比,扇形图显示央企占近五分之一,与其他企业形成研发投入重点。
- 2022年前三季度,中央企业研发经费同比增长17.5%,研发强度(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上升0.12个百分点,体现研发资本向央企集聚推动技术进步和核心竞争力提升[page::4]。
1.3 指数概况
- 中证国新央企科技引领指数于2022年11月16日正式发布,基日为2016年12月30日,基点1000点。
- 选取国务院国资委下属业务涉及航空航天、国防、半导体、电子、通信及技术服务等行业的50只上市央企股票作为成分股,聚焦央企科技主题。
- 选股逻辑包括:
- 剔除ST等风险股票,挑选日均市值排名前30的沪深A股;
- 筛选流动性前80%的证券,且所属国资委央企或实际控制权归属国资委;
- 研发投入要求:过去3年研发投入增速为正,过去一年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比不少于3%,排名前50%则豁免此条件;
- 综合排名加权考虑总市值、研发强度、营业及利润增速,选取前50名;
- 权重采用加权市值法,自由流通市值调整后计算,单只股票权重上限10%,非国资委控股公司权重不超过3%。
- 指数半年调整一次,反映样本的动态更新[page::4,5]。
2. 指数成分股特征分析
2.1 成分股市值分布
- 截至2022年11月18日,50只成分股平均总市值约433.8亿元,平均自由流通市值194.36亿元。
- 总市值呈现明显分布特征,大部分成分股总市值集中在500亿元以下,少数个股市值超过1000亿元。
- 其中中芯国际市值最高,超3300亿元。
- 图表3和图表4分别展示成分股总市值分布及统计,显示中小盘股票占比大,体现指数一定中小盘偏向。
- 自由流通市值同样集中于较低区间,只有极少数超过1000亿元(图表5、6),说明指数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分布分散特性[page::5,6]。
2.2 行业分布:聚焦国防安全主题
- 成分股覆盖6个申万一级行业,国防军工占比最大(42%的数量,约37%的总市值),计算机、电子和通信为次大行业。
- 图表7、8具体展示成分股行业分布数量与总市值占比,突显国防安全为核心主题。
- 更细粒度的申万三级行业数据显示,航空装备Ⅲ(10只,平均市值497亿元)和集成电路制造等高端制造业为主力,前十大行业占比达约90%,行业集中度高。
- 这体现指数具备强烈的国防安全和高端制造特色,与二十大报告中加强国家安全和科技战略的思路相吻合[page::6,7]。
2.3 研发支出水平
- 成分股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比例主要集中在10%以内(37家公司),少数4家公司高于20%。
- 图表9展示各公司研发比重的数量分布,呈右偏分布态势。
- 平均研发占比9.33%,下四分位数4.9%,中位数7.66%,表明大部分公司研发投入占比稳定且较高,技术驱动明显。
- 研发强度作为驱动指数科技主题的重要指标,被作为选股标准体现了指数内企业的创新实力[page::7,8]。
3. 指数表现
- 2017年至2022年11月18日,指数年化收益率5.93%,显著高于同期沪深300的2.45%。
- 但年化波动率27.92%高于沪深300的19.33%,显示出更大的价格波动性。
- 夏普比率达到0.31,高于沪深300的0.15,表现出风险调整后的超额收益能力。
- 最大回撤约-38.59%,与沪深300相近,表明风险控制宽幅波动能力相当。
- 图表10呈现指数与沪深300的相对表现走势,可见指数在部分年份如2019、2020年表现明显优越。
- 表4进一步分年度展现指数收益与波动对比,指数2019、2020年收益分别为41.72%和37.94%,远高于沪深300,说明其在牛市时期弹性更大,增长潜力突出[page::8,9]。
4. 估值分析与盈利能力
4.1 指数估值
- 2022年11月18日,指数整体PETTM为36.41倍,PBLF为3.71倍,反映其估值处于中高水平。
- 50只成分股中PE均为正,最低19.91倍,PB>10的企业3只。31只成分股PE处于近3年50%以下分位,32只PB处于50%以下,超过半数企业处于历史低位估值区间。
- 表5明细显示10%以下分位数的企业均在11家左右,说明部分企业估值较低,具有估值修复空间。
- 央企整体估值比其他企业偏低,有望受益于证监会探索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政策推动,提升市场认知与估值水平[page::9]。
4.2 盈利能力分析
- 统计前十大成分股2021年和2022年盈利情况。
- 表6展示各公司2021年ROE均为正,最高达22.32%,大部分2022年ROE有所变动,有部分出现负增长。
- EPS2022年多数企业预计正增长,个别公司如澜起科技、振华科技预计增速超过50%,显示部分企业盈利增长动力强劲。
- 整体成分股盈利保持稳定,且预期盈利增长支持指数中长期核心竞争力[page::10]。
5. 风险提示
- 报告详细指出:本研究基于历史公开信息,样本股调整可能带来分析偏差。
- 宏观经济、市场波动、风格变化均可能影响指数表现。
- 不涉及具体基金产品或个股推荐,投资者需独立判断。
- 投资存在风险,投资者需谨慎对待[page::0,10]。
---
三、图表深度解读
图1:1996-2020年我国研发支出情况
- 横轴为年份,左纵轴为研发支出(亿元),右纵轴为研发支出占GDP比例(%)。
- 研发支出从1996年的数百亿元线性增长至2020年约2.4万亿元,研发占GDP比例稳步攀升至2.5%。
- 显示国家持续加码研发投入,促进研发能力强化,为科技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图形强化了文本中提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据[page::3]。

图2:央企研发支出占比
- 以饼图形象展示央企和非央企各自研发支出占比。
- 中央企业贡献约19%,为A股市场重要研发投入主体。
- 说明中央企业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担当重要角色,支撑报告核心观点[page::4]。

图3 & 图4:成分股总市值分布及统计
- 图3以柱状图展现个股总市值,水平参考线代表平均市值433.8亿元。
- 多数股票市值低于平均值,显示整体指数以中小盘为主,少数大盘股(如中芯国际)将平均值拉升。
- 图4饼图具体划分市值区间,最大比例落在100-300亿元及300-500亿元区间。
- 市值结构说明投资者面对流动性和成长空间的双重机遇[page::5]。


图5 & 图6:自由流通市值分布
- 图5柱状图显示自由流通市值,中芯国际自由流通市值最高超1200亿元。
- 平均自由流通市值194.36亿元,绝大多数成分股自由流通市值集中在100-500亿元。
- 图6饼图划分自由流通市值区间,50-100亿元及100-500亿元占比较大,共计约70%,说明指数成分流动性良好,有一定中小盘成长特点[page::6]。


图7 & 图8:行业分布数量及总市值
- 图7饼状图显示行业数量份额,国防军工占42%,计算机22%,电子18%,通信12%,机械设备4%,基础化工2%。
- 图8结构相似总市值分布,国防军工与计算机共计约68%市值,电子占27%。
- 说明指数聚焦军事安全及高科技领域,行业集中度高,技术壁垒明显[page::6]。


图9: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布
- 37家公司研发占比在1.6%-10.81%区间,9家在10.81%-20.01%,少数超过20%。
- 研发强度总体较高,支撑指数主题定位。
- 表2数据显示平均9.33%,中位数7.66%,表现良好研发投入水准[page::7,8]。

图10:2017-2022年指数表现对比
- 指数(蓝线)与沪深300(红线)走势呈现趋势性相似波动,但在2019-2021年间表现明显较好,体现相对优势。
- 波动幅度大,符合年化波动率高的量化指标。
- 展示出科技主题和央企特征带来的投资弹性和成长潜力[page::8]。

---
四、估值分析
- 指数采用综合得分调整后自由流通市值加权,考虑流动性、研发强度及盈利增长。
- 样本权重限制保证分散风险。
- 当前PE_TTM约36.41,虽不低但考虑科技主题特性合理。逾半数成分股估值处于历史中低位,显示一定估值安全边际。
- PB为3.71,部分公司估值偏高超过10倍,但多数维持合理水平。
- 结合前述盈利测算,指数盈利稳定且增长预期合理,支持估值区间维持或上涨,尤其政策驱动下中国央企科技板块估值优化具潜力。
- 报告未详细披露DCF或多因子模型估值细节,主张以市盈与市净估值对比为主,辅以政策指引判断估值提升空间[page::9]。
---
五、风险因素评估
- 指数样本调整带来成分股构成变化,可能影响周期表现。
- 宏观经济波动、政策调整、市场风格转换等外部因素带来的波动风险。
- 科技领域技术更新迅速,行业竞争和供需变化亦构成潜在影响。
- 报告指出所有研究均基于历史公开数据,隐含未来不确定性,投资需谨慎。
- 不涉及具体投资建议,风险提示明确且详尽[page::0,10]。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整体积极评价指数科技属性,强调央企研发实力和行业集中度优势,但对潜在估值波动、技术风险不够深入剖析。
- 估值分析较为基础,缺少具体现金流折现、风险调整广义压力测试等模型支撑。
- 对指数较高波动率的潜在负面影响阐述有限,尤其针对中小盘特征下的流动性风险未深入探讨。
- 技术投入虽较高,但创新成效转化为盈利增长之间的时滞及风险未被充分关注。
- 报告依赖政策环境,未来政策变化可能带来估值波动,需持续关注。
- 指数自2016年以来表现亮眼,但部分年份波动较大,需注意市场结构周期性变化对指数的影响。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系统分析了中证国新央企科技引领指数的投资价值,强调了科技进步对国家经济及安全的重要推动作用,及央企作为科技主体的战略地位。指数成分股覆盖航空航天、国防、电子信息及计算机等高科技民生和军工领域,以国防军工为核心行业,行业集中度高且研发投入活跃,支撑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指数整体呈现中小盘偏好,流动性充足,具备较大弹性。近五年指数表现优于沪深300,年化收益率达5.93%,波动率相对较高但风险调整收益优越,反映出其成长潜力和波动性共存的特性。
估值方面,指数当前市场估值处于近三年中低位,市盈率和市净率分布显示多家成分股存在估值修复空间。盈利能力稳健,前十大成分股多数盈利稳定且预计2022年维持正增长,增强对指数估值支撑。
报告同时明确风险因素,包括样本变动风险、宏观经济与市场波动风险等,提醒投资者理性看待。
综上,报告展现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央企科技引领指数具备良好的成长基础和潜在投资价值,政策推动及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探索有望进一步催化估值提升,适合关注国防安全及科技高端制造领域的投资者参考。报告的细致图表和数据充分支持其结论,整体论述合理且条理清晰,是研究央企科技主题价值的重要参考资料[page::0-10]。
---
参考图片汇总
- 1996-2020年我国研发支出情况

- 央企研发支出占比

- 指数成分股总市值分布

- 指数成分股总市值分布范围统计

- 指数成分股自由流通市值分布

- 指数成分股自由流通市值分布范围统计

- 央企科技引领指数成分股行业数量分布

- 央企科技引领指数成分股行业总市值分布

- 研发支出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的分布情况

- 2017-2022年指数表现对比

---
(全文分析字数约1500字,全面覆盖报告内容及图表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