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香港市场看A股期权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通过对香港权证与期权市场的比较分析,揭示了权证发行商在定价中的优势以及市场力量对期权定价的决定性作用,进而探讨我国期权市场的发展启示并重点关注沪深300及富时A50期权的市场表现和隐含波动率特征,指出期权合约存在明显溢价,反映了投资者的短期方向性预期,为推动我国标准化期权市场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与政策建议[page::0][page::4][page::11][page::16][page::17].

速读内容


期权与权证的基本区别及市场定位 [page::2][page::3]

  • 期权为交易所标准化合约,投资者可自行创设卖出合约,定价完全由市场供需决定。

- 权证由发行商制定条款,属于客制化迷你期权,发行商对定价拥有优势。
  • 权证合约单位小,条款灵活,主要用于融资和股票替代交易工具。


我国权证市场发展历程及监管经验 [page::4][page::6]

  • 我国权证市场始于1992年,经历配股权证、股改权证和创设权证阶段。

- 市场炒作导致监管层多次采取终止或注销权证措施。
  • 只有市场力量主导定价,衍生品市场才能健康发展。


香港权证与期权市场规模与结构对比 [page::8][page::9]



  • 香港为全球最大权证市场,权证每日成交额占大市成交15%左右,远超期权市场。

- 权证在香港市场处于主导地位,美国则相反,期权交易量和持仓量远超权证。

单一做市商制度与市场竞争机制 [page::10]


  • 权证采用多个做市商竞争模式,期权由单一做市商提供流动性。

- 竞争带来价格优势和流动性保障,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权证发行商定价优势体现与溢价现象 [page::11]


  • 香港权证为欧式期权,理论价值低于美式期权(港交所期权为美式)。

- 统计隐含波动率显示权证价格反而高于期权,表明发行券商收取了溢价。

对我国期权市场的启示与发展建议 [page::12]

  • 推出期权而非重启权证,是为了将定价权交还市场,减少券商干预。

- 标准化期权有利于提供多样化对冲工具,降低系统风险。
  • 期权市场衍生出波动率资产交易,提升整体市场风险管理水平。


富时A50及沪深300期权市场关注度和持仓结构 [page::14][page::15]



  • 富时A50是外资最关注标的,对应权证和期权成交活跃,认购认沽合约持仓分布显著。

- 沪深300期权虽关注度略低,但持仓集中在平价和价外合约,具备定价参考价值。

RQFII ETF与沪深300历史波动率及期权隐含波动率分析 [page::16][page::17]




  • RQFII类ETF波动率与沪深300指数存在明显差异,反映汇率及折溢价影响。

- 期权隐含波动率明显高于历史波动率,存在显著溢价,体现投资者短期方向性预期。
  • 溢价变动可作为短期市场情绪指标,溢价上涨时看多,溢价下跌时看空。


深度阅读

中信证券研究报告《从香港市场看A股期权》详尽分析报告



---

1. 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标题:《从香港市场看A股期权》

- 作者及机构:中信证券研究部,金融工程及衍生品组
  • 发布日期:2014年8月

- 主题:剖析香港权证与期权市场的特点,探讨其对中国A股期权市场发展的启示,重点在于期权与权证的竞争关系、市场定价机制及波动率定价的经验借鉴。

报告核心观点:

报告围绕“期权 vs 权证”的市场竞争、定价权及流动性问题展开,揭示香港市场权证发行券商仍享有定价优势;同时指出中国A股应以期权为主导,因为期权市场可以更有效地反映市场供需,并带动波动率资产的发展。报告通过大量数据和案例分析,支撑以上结论,提供给中国衍生品市场建设重要借鉴意义。[page::0,1]

---

2. 报告逐章深度解读



2.1 期权 vs 权证:市场力量与定价权之争



2.1.1 期权与权证的可替代性与结构差异


  • 共同点:期权和权证均赋予持有人在特定时间内以确定价格买卖标的资产的权利,其权利与义务不对称,但非等同于高杠杆。

- 区别
- 权证条款由发行方自行设定,具有更强的定制性,合约单位较小,是“迷你期权”。
- 期权为标准合约,交易所统一制定合约单位、行权价及期限。
  • 举例说明

- 南方A50ETF相关权证由发行商自行决定行使价、兑换率、期限和方向。
- 期权合约单位由港交所规定(如5000股一份期权),行权价和期限由交易所指定。[page::2,3]

2.1.2 中国市场权证发展历史与局限


  • 1992年首批配股权证发行,由于供给有限,价格被疯炒,1996年交易终止。

- 2005年股改权证和创设权证出现,遭遇权证认沽期权价格异常(折价不为零),市场投机显著。
  • 由于证券公司可无限量创设权证,存在大量供给,交易所多次采取临时停牌等行政措施调控,但2008年仍全部注销证券公司创设的认沽权证。

- 报告总结,衍生品市场健康发展需以市场力量主导定价权。[page::4,5,6]

2.1.3 期权定价由市场供需完全决定


  • 期权市场中投资者可自行创设卖出(期权卖方),市场理论上供给无限,定价由市场力量主导。

- 权证则受发行商(券商)主导,更倾向于定价优势和客户锁定。
  • 期权市场机制明晰,价格更反映市场真实供需。[page::5]


---

2.2 香港期权与权证市场:权证发行投行有定价优势



2.2.1 香港市场特征及权证优势


  • 香港是全球最大权证市场,自2003年SARS后股市反弹推动权证成交额爆发式增长。

- 权证日均成交占总成交金额约15%,远高于同期期权市场。
  • 权证市场活跃与期权市场相对较冷清形成鲜明对比。


图表解读:
  • 权证成交额(左图)显著高于期权(右图),且权证成交额稳定维持高位,占市场重要地位。

- 期权成交额较低,交易活跃度逊色。
  • 来源:香港交易所数据整理。[page::8]


2.2.2 香港与美国的期权权证市场对比


  • 香港权证市场起步早(1973年,1988年创设权证挂牌),权证主导市场;而美国自1973年起以交易所期权(CBOE)为主,权证主要做融资工具。

- 美国期权成交量和持仓量远高于香港,说明期权更活跃。
  • 香港期权持仓量较少,投资者更偏好权证。


图表解读:
  • 美股期权成交量明显高于香港。

- 美股期权持仓量远超香港,对比反映了两市场的制度与偏好差异。[page::9]

2.2.3 单一做市商制及其竞争机制


  • 香港实行单一做市商制度,权证做市商多家竞争,期权做市商集中在少数几家。

- 尽管产品差异小、进入壁垒低,但做市商通过价格竞争、流动性服务及品牌建设吸引投资者,间接引导市场选择。
  • 这种市场力量体现在投资者可根据流动性及价格自行“用脚投票”。


图表说明:
  • 权证是多做市商发行,券商间竞争推动价格合理性。

- 期权则由做市商集体管理,单一平台提供流动性与报价。[page::10]

2.2.4 权证发行方仍享有定价优势


  • 虽然期权为美式期权、权证为欧式期权(理论上美式权利更值钱),但权证隐含波动率普遍高于期权,意味着权证溢价更高。

- 这表明权证发行券商利用定制权及市场影响力,能够制定更高价格,向投资者收取“溢价”,降低投资门槛,同时收取额外费用。

图表解读:
  • 期权与权证对比中,权证隐含波动率普遍高于期权,特别在部分权证标的明显。

- 这种现象反映权证券商对价格的操控能力,投资者需承担相应风险和费用。[page::11]

2.2.5 对中国期权市场的启示


  • 中国选择推出标准化期权,而非重启权证,意在把定价权还给市场,减少权证发行商的定价优势。

- 证券公司力量不足以平抑市场波动,期权作为标准化合约能更好服务于多样化风险对冲的需求。
  • 期权发展促进波动率资产(波动率期货、期权)形成,为对冲系统性风险提供工具。[page::12]


---

2.3 香港市场给A股波动率的定价:他山之石



2.3.1 富时A50期权权证市场分析


  • 富时A50指数相较沪深300,境外投资者关注更高。

- 相应权证日成交量能达到10亿份,与正股成交量相当,显示极强活跃度。
  • 新加坡交易所先后推出富时A50期货及期权,形成较完善产品链。

- 期权持仓主要集中在平价合约(即行使价接近标的当前价),权证覆盖广泛行使价区域。

图表解读:
  • 安硕A50期权合约持仓显示认购和认沽合约分布,认购净头寸显著高于认沽,表明市场较看多或对上行波动更为敏感。

- 权证数量和期限涵盖广泛,最大期限可至2018年,行权价分布覆盖深度价内和价外范围。[page::14]

2.3.2 沪深300期权市场情况


  • 虽非最热门标的,但华夏沪深300期权仍保持较高持仓量。

- 认购期权仓位主要集中于平价合约,认沽合约多为价外期权,说明投资者对下行风险防范明显。
  • 具备一定定价参考价值。


图表解读:
  • 华东沪深300期权数据显示,认购净头寸广泛集中于接近平价档,认沽则多集中于较高执行价,反映投资者的市场预期及风险偏好。[page::15]


2.3.3 RQFII类ETF与沪深300指数历史波动率对比


  • RQFII类ETF(如香港上市的相关ETF)与沪深300指数有明显历史波动率差异,主要受汇率变动、ETF折溢价、安全追踪误差影响。

- 30天和60天历史波动率均显示两者有一定分歧,表明ETF产品并非完全复刻沪深300波动性特征。

图表解读:
  • 两幅图分别展示2012年底到2014年中,30天及60天滚动历史波动率走势,ETF波动率普遍稍高于沪深300。

- 这种差异可能导致基于沪深300期权定价时需调整波动率参数。[page::16]

2.3.4 期权合约存在显著溢价,映射市场方向性预期


  • 股票期权隐含波动率持续高于历史波动率,且短期波动明显,反映投资者对市场风险的溢价需求。

- 溢价下降时期投资者预期悲观(后市看空),溢价上升时期预期乐观(后市看多)。
  • 期权成交稀疏,不似权证主要作为杠杆工具,更多用于风险管理。


图表解读:
  • 华夏沪深300平价期权合约隐含波动率(IV)明显领先于历史波动率(30天),2014年5月底及7月末两波动率出现拉开,刻画投资者投机或避险情绪波动。[page::17]


---

3. 图表深度解读总结


  • 香港权证成交额远超期权,显示权证市场的活跃及投资者偏好。

- 美国期权市场远超香港,反映市场制度及投资者结构差异。
  • 权证隐含波动率溢价较高,确认发行商定价权优势。

- 富时A50期权持仓集中,认购合约量优于认沽,反映看多意愿明显。
  • 沪深300期权持仓布局显示投资者防范下跌风险的偏好。

- 历史波动率与隐含波动率对比揭示市场对未来风险预期的动态变化。

---

4. 估值分析



本报告为研究性分析报告,未针对单一标的进行传统估值模型计算。因此估值部分主要体现在期权合约隐含波动率的比较及其溢价关系。报告借助隐含波动率作为期权价格“估值”的核心指标:
  • 期权和权证均以隐含波动率衡量合约价格的合理性。

- 隐含波动率高于历史波动率表明期权市场对未来波动性存在风险溢价。
  • 权证隐含波动率高于期权反映市场对权证定价含溢价的认可及存在发行者利差。

- 该“估值”分析重点服务于衍生工具合理定价而非基础资产市场定价。[page::11,17]

---

5. 风险因素评估


  • 定价权集中风险:权证由发行商主导,存在定价溢价风险,可能导致投资者承担额外成本,降低市场公平性。

- 市场流动性风险:期权市场成交较少,流动性不足时可能导致价格扭曲,影响风险管理能力。
  • 制度风险:中国现阶段券商力量相对弱,期权市场尚不成熟,管理层需设计合理规则防止过度操纵。

- 追踪误差风险:ETF与基础指数间波动率差异,会影响以ETF为标的的期权定价准确性。
  • 投资者行为风险:市场情绪波动较大,隐含波动率波动剧烈时,可能导致风险对冲策略失效或成本飙升。[page::6,12,16,17]


---

6. 审慎视角与细节


  • 报告强调中国市场建立期权市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可能存在对期权优于权证的偏向,但客观列举了香港权证市场的巨大规模和交易活跃度,体现理性认知。

- 权证隐含波动率高于期权虽体现定价溢价,但报告未深度探讨其对普通投资者风险的具体影响,风险提示仍有补充空间。
  • 对中国券商“力量不足”的描述强调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但未提供具体增强措施,建议未来研究可补全具体政策建议。

- 报告对标的波动率的追踪误差和汇率影响提及时,数据时间跨度较短(3年左右),对市场长期趋势判断尚显有限。
  • 部分图表如权证与期权隐含波动率对应股票代码未做量化统计分析,有进一步挖掘潜力。[page::11,16]


---

7. 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系统阐述了香港权证与期权市场的发展经验及比较,重点揭示了:
  • 权证因发行商定价权较强,在市场占据主导,成交活跃但存在溢价问题。

- 期权市场受市场供需驱动定价,具备更公平的价格发现功能,是风险对冲的理想工具。
  • 中国市场应借鉴香港经验,优先发展标准化期权市场,逐步培育波动率资产,有助于完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

- 富时A50作为境外投资关注度最高的标的,为A股期权提供宝贵参考,期权持仓和隐含波动率数据反映市场活跃及投资者情绪波动。
  • RQFII类ETF与沪深300指数的波动率差异提醒在构建期权定价模型时,需结合实际产品特性调整参数。

- 期权隐含波动率高于历史波动率说明市场存在方向性预期和风险溢价,期权价格信息对投资决策有重大参考价值。

综上,报告展现了对建立更具活力、价格更合理的中国期权市场的坚定支持态度,推荐以期权为基础,利用市场力量形成合理价格,推动衍生品市场持续健康发展。[page::0-17]

---

附录:关键图表示例


  • 香港权证成交额趋势图



  • 香港期权与美国期权成交量对比



  • 权证与期权当月平价合约隐含波动率比较



  • 华夏沪深300期权平价合约隐含波动率走势




---

以上分析为中信证券2014年8月《从香港市场看A股期权》研究报告的完整解构,力求透彻、细致地呈现报告核心观点及其数据依据,供读者深入理解与借鉴。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