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涨停价格的股票收益研究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研究盘中出现涨停价格的股票收益特征,揭示收盘是否涨停为决定性因素,收盘涨停股票表现出累计正收益,反之则负收益。报告构建7个技术因子,发现量比、盘中涨停次数和波动率与收益相关性较强,涨停股60日平均收益呈下降趋势,后续投资需关注因子配合以把握机会。[page::0][page::6][page::8][page::20]
速读内容
涨停股票数量特征分析 [page::6][page::7]

- 大盘涨幅与每日涨停股数量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 所有盘中涨停股中,约64.6%最终保持收盘涨停。
- 多数行业涨停股数量分布与行业市值大致匹配,计算机行业涨停股偏多,银行行业涨停股收盘打开比例较高。
- 不同行业收盘涨停打开比例相对稳定,平均打开比例约33%。
涨停股票收益分布及分类 [page::8][page::9]


- 盘中出现涨停股收益近年趋缓,60日平均收益由正转负。
- “一次涨停”股票累计收益最高,“多次涨停”类别收益较低。
- 收盘涨停股票展现明显正收益动量,收盘打开涨停收获持续负收益。
- 以收盘价买入收盘打开股票仍表现负收益,但跌幅较以涨停价买入缓和。
关键因子与收益相关性分析 [page::10][page::11][page::13][page::16][page::18]
- 量比因子:量比值越小,涨停打开类股票预期收益越大;量比与“一次涨停收打开”、“多次涨停收打开”类别负相关性较强。


- 盘中涨停次数因子:收盘涨停股票中,盘中涨停次数越少,收益越大;收盘打开股票中,次数越少亏损越大。


- 波动率因子:收盘涨停股票若前期波动率低,收益表现更优;收盘打开股票低波动率对应更大亏损。


- 回撤幅度、涨停天数、反弹幅度、Sharp值因子相关性一般,但在部分股票组合中表现出特殊规律。例如,反弹幅度最小的一次涨停收涨停股票组合累计收益最高。
- Sharp值因子显示收盘涨停且Sharp值最低的组合累计收益也最低;收盘打开股票中Sharp值最低的组合累计跌幅最小。
| 分类 | IC均值 | 相关结论 |
|----------------|---------|------------------------------------|
| 量比因子 | 绝对值>10% | 显著相关,负相关于收盘打开类股票收益 |
| 盘中涨停次数因子 | 均值分正负 | 有效区分收盘涨停与收盘打开股票收益 |
| 波动率因子 | 中等相关 | 低波动率对收盘涨停收益有正面影响,收盘打开负面影响 |
| 其他因子(回撤、涨停天数等) | 相关性弱 | 部分情况表现特定趋势 |
投资建议与风险提示 [page::20]
- 收盘是否涨停为抓取涨停股投资机会的首要指标。
- 应重点关注量比、盘中涨停次数和波动率因子,结合使用有助于提升选股效果。
- 尽管统计规律存在,仍需结合市场环境审慎操作,避免仓促决策带来的潜在风险。
深度阅读
基于涨停价格的股票收益研究——详细分析报告
---
一、元数据与概览
标题: 基于涨停价格的股票收益研究
分析日期: 2019年12月2日
作者: 郑朝阳(东海证券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联系方式: 电话13916629010,邮箱zhengcy@longone.com.cn
主题: 涨停股票的收益表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重点分析价格涨停对股票未来收益的动量效应及相关技术因子的作用机制。
核心论点与目标:
本文深入研究盘中出现涨停价格股票的相关特征和收益规律,探索涨停股票的数量、分布、收益表现与技术因子之间的关联,揭示涨停价格的动量效应是否能够为投资策略提供参考,并明确“收盘是否涨停”对收益的关键影响。文章通过7个技术因子的构建与历史数据回测,试图从多维度量化涨停股的未来收益表现,为投资者识别潜在投资机会和风险提供有力依据[page::0,3,20]。
---
二、逐节深度解读
2.1 研究方法构建
- 研究目的: 涨停价格作为短期资金介入的强烈信号,被广泛用作动量投资指标。研究重点集中在盘中出现涨停价格个股的收益统计,验证涨停后的股价动量效应及影响强弱的因素。
- 股票分类: 根据“涨停是否打开”和“收盘是否涨停”两大关键标志,将涨停股票细分为9类,如“一次涨停收涨停”、“多次涨停收打开”等,方便针对不同行情特征做深入分析。
- 影响因子构建: 编制包括大盘、行业分布及7个技术因子(量比、回撤幅度、盘中涨停次数、涨停天数、反弹幅度、波动率、Sharp值),分别衡量成交量变化、价格波动等多个维度,以捕捉涨停价格股票的动态特征[page::3-4]。
2.2 数据与模型方法
- 数据取自2014年11月至2019年10月,涵盖全市场股票(剔除科创板与ST),并采用日K线和1分钟K线细化统计。
- 以沪深300指数作为大盘代表,通过因子值将股票等比例分层成10组,计算每日组合收益。
- 采用信息系数(IC)和信息比率(IR)评价因子对次期收益的预测能力。
- 回测方式包括以当日涨停价或收盘价买入,次日收盘价卖出,累计计算收益率对数以提高对差异的敏感度[page::4-5]。
2.3 测试分析部分
2.3.1 涨停股票数量分布(第6页-7页)
- 涨停股数和大盘走势相关性弱: 图1显示涨停股数量(右轴红线)与沪深300指数(左轴蓝线)走势波动大致独立,表明涨停数量不受大盘涨幅显著驱动。
- 涨停股收盘涨停概率高: 平均64.6%为收盘仍涨停,其中一次性涨停收涨停比例(30.7%)略低于多次涨停维持涨停的股票比例(33.9%)。
- 行业分布: 计算机行业涨停次数明显高于行业权重,银行、食品饮料、医药生物行业涨停次数偏少。银行涨停打开比例偏高达43.61%。
- 相关性分析: 各股票类型间数量相关性强,尤其收盘涨停与其他涨停类型相关性显著,但收盘涨停与收盘打开股票数量相关性较低,表明两种股票行为明显不同[page::6-7]。
2.3.2 涨停股票收益分布(第8页-9页)
- 整体收益趋势: 全部涨停股收益表现自2017年起形成从持续攀升到下行的转变(图6、图7),60日平均收益由正转负,显示涨停股动量效应减弱。
- 分类收益差异: “一次涨停”股票累计收益最高,多次涨停股票收益明显较低;收盘涨停股票持续正收益,收盘打开股票持续负收益,显示“收盘是否涨停”决定收益走向。
- 买入价影响: 以收盘价买入的“收盘打开”涨停股收益负趋势较涨停价买入时减缓,但仍整体亏损,提示开盘价与买入时点对收益产生重要影响[page::8-9]。
2.3.3 相关因子分析
- 量比因子:
- 显著影响“收盘打开”股票收益,量比值越低(成交量相较20日均值越小),收益越大,回撤越小。
- 而对“收盘涨停”股票影响较弱。
- IC均值绝对值达10%以上,显示出较强的区分能力。
- 回撤幅度因子:
- 对于“收盘打开”股票,以涨停价买入时因子和收益高度负相关(自相关);以收盘价买入时区分度较低,回撤越大,收益越差。
- “收盘涨停”股票回撤幅度为0,此因子对其无效。
- 盘中涨停次数因子:
- 对“收盘涨停”股票,涨停次数越少,收益越高;对“收盘打开”股票,涨停次数越少,亏损越大。
- 显示弱势股票多次触及涨停价但波动频繁,强势股则更可能一次封涨停。
- 涨停天数因子:
- 对收益分类区分一般,IC值整体偏低且随时间波动较大。
- 反弹幅度因子:
- 对“收盘涨停”股票影响有限;对“收盘打开”股票,反弹幅度最大者跌幅最大。反弹较小的“收盘涨停一次封涨停”股票有最高累计收益。
- 波动率因子:
- 对“收盘涨停”股票,前期波动率越小收益越大;“收盘打开”相反,波动率小则亏损更大。
- Sharp值因子:
- 对收益预测比较弱,但仍能区分极端分层。
- “收盘涨停”情况下,Sharp值最低的股票分层收益最低;反之,“收盘打开”组中Sharp最低组亏损也最低[page::9-19]。
---
三、图表深度解读
以关键图表为例分析:
- 图1(涨停股数量与大盘走势)
表明涨停股数量即使在市场涨跌起伏剧烈时也没有显著共振,大盘上涨不一定带来更多涨停股,显示涨停现象更受个股特性驱动。
- 图6和图7(累计收益及60日平均收益)
从图6看出,涨停股收益多为上升趋势,与沪深300走势分化明显;图7展示收益从正转负的变化,警示市场涨停动量效应在逐渐减弱。
- 图8、图9(累计收益不同分类对比)
清晰反映出一定涨停次数和收盘价格涨停与否对收益趋势的重要影响,“收盘涨停”股票能保持正收益动量,而“收盘打开”则持续亏损。
- 图12-16(量比因子影响)
不同涨停股票类型间量比分层收益曲线差异较大,IC值变化体现量比因子在区分收益预期中的有效性,尤其对“收盘打开”股票影响显著。
- 图17-20(回撤幅度因子)
表示回撤幅度大往往伴随次日收益显著下跌,尤其是以涨停价买入的“收盘打开”股票,提醒投资者警惕此类风险。
- 图21-23(盘中涨停次数因子)
显示涨停次数作为股价强弱指示意义明显,单次涨停对应更高收益,盘中多次打开则预示潜在走弱。
- 图24-28(涨停天数因子)
该因子对收益区分能力有限,且表现时变。
- 图29-33(反弹幅度因子)
反弹幅度对涨停股的后续收益影响呈现复杂模式,部分细分组反弹幅度较小组合反而收益更优。
- 图34-38(波动率因子)
显示前期波动率低的“收盘涨停”股票收益较优,而同类“收盘打开”股票波动率低时表现更差。
- 图39-43(Sharp值因子)
可见不同分层Sharp值对涨停股票收益表现有一定预测能力,显示风险调整后表现对收益的影响。
总体而言,图表数据多层面印证了收盘是否涨停对后续收益的决定性影响,以及相关技术因子对预判收益存在不同程度的辅助解释功能[page::6-19]。
---
四、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本身识别出以下风险:
- 历史规律适用性的局限: 由于数据基于2014-2019年历史,未来市场环境和监管政策变化,可能使得涨停动量规律不再适用,断言未来收益表现需谨慎。
- 统计误差和数据粒度: 分析依赖1分钟K线数据判断涨停打开,分钟粒度可能过滤部分交易真实情况,影响判断精准度。
- 技术因子预测能力有限: 各因子的IC值并非固定且普遍偏低,暗示因子对收益预测不稳定,且影响可能被其他未考虑因素掩盖。
- 交易成本缺失: 回测不考虑交易费用,可能高估策略净收益。
- 操作难度实务挑战: 收盘涨停股票往往“封死买盘”,实务中难以买入,减弱理论收益的现实实现可能。
- 信息含混风险: 量比、涨停次数等因子作为价格同步指标,需提前预测,具备一定难度和不确定性[page::4,5,20,21]。
---
五、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采用多因子量化分析框架严谨,但多项因子区分能力有限, IC 均值多在±0.1以内,实际投资效果有待验证,存在过拟合或历史数据依赖风险。
- 收盘涨停作为收益强正向指标虽有理论吸引力,但实际买入难度和资金介入门槛未充分评估,容易导致理论与实务脱节。
- 跨时间段因子表现波动较大,预测能力时间敏感,报告未系统提供敏感性或稳定性测试,略显不足。
- 报告强调量比因子对“收盘打开”股票的负相关效果,但未充分讨论成交量衰减与资金退出行为的因果关系,理论层面解释略弱。
- 多次涨停与一次涨停策略的高低收益差异虽被揭示,但背后的驱动机制及市场环境影响未充分细分,限制了结果的应用指导意义。
- 此外,报告并未详细结合宏观政策、市场情绪等非技术因子对涨停股表现的潜在影响,分析仅聚焦量价技术维度,略显局限[page::3,9-19,20]。
---
六、估值分析
本报告不涉及传统的估值方法如DCF、PE等,主要聚焦价格动量与技术指标的量化关联分析,没有给出明确的目标价或评级。投资建议层面侧重于涨停股买卖时机的策略提示,未涉及个股估值。但通过分析过去涨停价格的累计收益分布和技术指标相关性,提供了相对量化的择时思路[page::0-20]。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文系统分析了2014-2019年期间中国股市中盘中出现涨停价格的股票数量分布、收益表现及其与多类技术因子的相关性,主要结论包括:
- 涨停股数量和大盘涨幅关系不强,涨停现象更多体现个股特性和市场微观结构因素。
- 收盘是否继续涨停是决定未来收益的关键因素,收盘涨停的股票普遍具有持续的正收益动量,而盘中涨停打开,收盘不涨停的股票表现为累积亏损趋势。
- 量比、盘中涨停次数和波动率是影响涨停股票未来收益的主要技术因子。量比越小对收盘打开的股票尤其预示较高的负收益风险;盘中涨停次数少对应收盘涨停者收益较高,收盘打开者亏损反而较严重。低波动率对收盘涨停股票收益有正面影响,但对收盘打开股票则是负面影响。
- 反弹幅度、回撤幅度、涨停天数及Sharp值等因子对收益区分的作用有限,但对特定股票组合仍存在一定的收益映射,提示投资者可作辅助参考。
- 图表与统计数据充分体现了涨停股动量效应的复杂性,强调了投资者对收盘涨停细分信号的关注与利用,同时警示收盘打开涨停股票的显著风险。
- 整体来看,涨停股的投资机会存在积极面和风险,择时策略及因子选股仍需结合市场环境及投资者操作能力。
报告提出的技术因子分析和分类分层回测为涨停股的系统研究提供了宝贵的量化视角,也为投资者制定更细致的交易策略提供了翔实的数据支持,虽仍有现实操作难度和历史依赖风险,但在市场微观结构和技术分析领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page::0-20]。
---
附录:重要图表示例
- 图1:大盘走势与涨停股数量对比

- 图6:涨停股票累计收益与大盘收益比较

- 图12:一次涨停收涨停类别累计收益对数图(量比因子)

- 图17-18:收盘打开累计收益对数图(回撤幅度因子、涨停价及收盘价买入)


- 图21-22:盘中涨停次数因子影响图


- 图34-35:波动率因子对收益影响


- 图39-42:Sharp值因子对收益影响图


---
总结
本报告系统地揭示了涨停股票的数量行为和收益动量特征,将复杂的涨停现象结构化为几个关键维度,并结合多技术因子提供了深刻的量化分析视角。结果显示,“收盘是否涨停”是涨停股未来收益的关键指标,相关技术因子对收益区分力不一。投资者应关注涨停股票的细分类别,合理利用量价因子辅助决策,并警惕交易策略执行的操作难度及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变化。
该研究为理解中国资本市场的涨停价格效应提供重要参考,对量化投资实践及学术研究均具较强的理论和实务价值。
[page::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