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Electoral Consequences of Natural Disasters: A Dynamic Fixed-Effects Analysis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基于1989-2021年美国市长选举超过10,000条观测数据,运用动态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自然灾害的选举影响。研究发现,灾害若发生在选举同一季度,能使现任市长得票率提升约6个百分点,同时抑制投票率约1.4个百分点。此外,经历灾害治理的现任者下一轮寻求连任的概率显著提升12个百分点,体现选民短视特性及灾害对政治生涯的深远影响[page::1][page::19][page::23][page::26][page::40]。

速读内容


研究背景与问题设定 [page::2][page::3]

  • 自然灾害频率上涨,政治影响亟需厘清。

- 选民既可能“盲目惩罚”无法归罪的灾害,也可能“理性奖励”有效救灾者,被称为回顾性投票理论的两派观点。

数据与方法 [page::9][page::10][page::14]

  • 使用美国地方政府选举数据库(ALG-ED)和EM-DAT自然灾害数据库,涵盖1989-2021年。

- 采取动态双向固定效应(TWFE)面板模型,结合事件研究设计(event-study),控制城市与年份固定效应和大量协变量。
  • 严格聚类稳健标准误,采用州级聚类以避免误判。


主要发现:灾害时点决定选举效应 [page::20][page::21][page::40][page::41]

  • 整体灾害对现任者得票率无显著平均影响。

- 但灾害发生在选举前3个月内时,现任市长得票率提升约6.3个百分点,胜选概率增加11个百分点,边际胜差提高5.2-9.5个百分点。
  • 灾害较早发生(6-12个月前)则无统计显著影响。





投票率与选举环境影响 [page::21][page::56][page::58]

  • 选前灾害导致整体投票率平均下降1.4个百分点,最显著时点为选前一季度,降幅达2个百分点。

- 没有发现灾害影响参选人数的显著证据。

危机治理与政治野心 [page::22][page::26][page::60]

  • 遭遇重大灾害的现任市长在下一轮选举中更可能参选,增加概率为12.1个百分点(灾害发生1年内)。

- 这种“危机管理者”身份提升政治资本和心理动力,可能影响政治生涯路径。

| 指标 | 数据 |
|---------------------|-----------------|
| 选举样本规模 | 10,918 |
| 现任者平均得票提升 | +6.3% |
| 投票率平均下降 | -1.4% |
| 现任者连任参选概率增加 | +12.1% |

稳健性与假设检验 [page::19][page::22]

  • 预处理期无显著趋势差异,平行趋势假设成立。

- 光滑分割且有效的伪实验(即使用选后灾害作为“假”处理)无显著效应,验证主模型因果解释。

研究贡献与政策启示 [page::23][page::24][page::26]

  • 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支持“选民短视”和“关注事件”视角,强调灾害发生时点对政治影响关键。

- 揭示灾害带来的民主困境:现任者选举优势与投票率下降共存。
  • 展示灾害作为政治生涯推动剂的新机制。


[page::9][page::14][page::19][page::20][page::22][page::23][page::24][page::26][page::40]

深度阅读

金融研究报告详尽分析报告



---

1. 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The Electoral Consequences of Natural Disasters: A Dynamic Fixed-Effects Analysis》

- 作者与机构:财务系,罗格斯商学院(Finance Department, Rutgers Business School)
  • 发布日期:2025年7月16日

- 研究主题:美国地方一级(市长选举)层面自然灾害对选举结果及政治行为的影响
  • 核心论点

报告阐述自然灾害对现任市长的选举影响具有动态时效性,且灾害时点临近选举时会显著提升现任者得票率(增幅超6个百分点),同时自然灾害严重降低投票率(平均下降1.4个百分点),并且经历灾害管理的现任者后续参选意愿提升(增幅约12个百分点)。研究通过一个超过三十年的大规模面板候选人级数据,结合灾害事件数据库,应用动态双重固定效应事件研究模型进行因果推断。
  • 作者希望传达的主要信息

民主问责机制在灾害情境下更为复杂;选民对灾害的反应高度依赖灾害的时间接近性,存在"选民近视"现象;灾害不仅是治理考验,也是激发政治野心的催化剂。研究澄清了既有文献中轮廓不清的投票行为理论冲突,即盲目回顾投票与理性考察政府表现之间的分歧。[page::0,1]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摘要与引言


  • 摘要中明确指出,自然灾害频率的上升使其政治影响成为重要议题,学者观点分歧严重,有观点认为选民惩罚现任者,有观点认为选民因救灾努力而给予奖励。

- 本文利用1989-2021美国市长选举的约1万条候选人数据,并结合全球灾害事件数据库,通过动态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验证自然灾害对现任者选举支持率的动态影响,发现灾害时点和选举时间的周边性是关键变量,并首次揭示灾害经历对政治野心的促进效应。
  • 引言部分详细介绍了自然灾害对民主过程潜在的干扰风险,讨论了两种回顾性投票理论:盲目惩罚vs.理性考察政府应对,提出"选民近视"与"事件引发聚焦"的新视角,强调选举中对灾害时效的关注为理解选民行为提供了更精细的框架。[page::1,2,3]


2.2 理论综述


  • 出发点是回顾性投票理论的两大对立观点:一派认为选民"盲目回顾",会惩罚任何负面结果,导致民主问责效力下降;另一派认为选民是"认真审视者",能区分灾害本身与政府救灾行为,奖励有效治理。

- 地方层级的灾害响应复杂,权责分散使选民归责难度加大,本研究聚焦市长作为地方最高行政官,帮助清晰化责任归属,为测试回顾性投票理论提供理想样本。
  • "选民近视"理论说明选民倾向关注临近选举的事件,灾害作为"聚焦事件"激发短期的"旗帜围绕效应",临近选举时选民因信息可见性提高而奖励现任者领导力。

- 报告同时指出,灾害加剧了投票参与的成本(基础设施破坏、身份文件丢失、心理压力),导致投票率下降,这种参与的双重影响机制是先前研究中较少被强调的。
  • 跨选举周期视角则揭示了"政治野心"的新动力,灾害管理经历增强了现任者的政治资本和心理归属感,大幅提升了其后续竞选意愿。[page::4,5,6,7,8]


2.3 研究设计与数据


  • 数据面板覆盖1989至2021年美国中大城市市长选举,约1.1万候选人观察值,来源于ALG-ED选举数据库,涵盖投票结果、候选人特征等详细信息。

- 灾害数据来源于EM-DAT数据库,使用州-月级别的灾害暴露变量,因地理数据限制而采用较广泛的州级定义,带来测量误差但呈向零偏误,结果更为保守。
  • 控制变量包括城市人口、种族构成、劳动力参与率、教育水平、州级犯罪率和经济同期指数,严密控制多维可能冲突因素。

- 选用动态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消除时间不变和时间共性特征影响,采用reghdfe工具高效处理高维固定效应,配合状态聚类标准误保证推断稳健。
  • 设计包含对灾害时点四个季度的变量拆分,事件研究模型检验治疗前趋势并执行假设检验确保平行趋势假定成立。还设有死亡检验(placebo tests)利用灾害发生在选举后时间点虚拟处理排除反向因果及混淆偏差。

- 使用指标包括候选人胜选概率、得票率、投票率、竞选人数及后续参选意愿。[page::9,10,11,12,13,14,15,16,17,18]

2.4 主要实证结果



2.4.1 描述统计和样本均衡


  • 样本中约22%为现任候选人,平均选举胜率约40%,均衡检验显示灾前特征在处理组和对照组未发现系统性差异,支持因果推断的前提条件,尽管存在部分人口和种族构成上的轻微差异,固定效应模型可有效调整。[page::19,42,43]


2.4.2 事件研究验证平行趋势


  • 事件研究显示治疗前各期系数估计不显著,联合F检验无差异,预示处理组和对照组的结果趋势在灾害前无显著不同,符合平行趋势假定标准。

- 同时对现任和非现任候选人分组检验显示无显著交互预趋势,确保模型设定合理无显著选择偏差。[page::19,20,44,45]

2.4.3 灾害对现任者选举绩效的影响


  • 灾害对现任候选人选举表现的影响强烈依赖于时间点,指标集中在灾害发生在选举前一个季度,选民对该时间窗的反应最为显著。

- 具体数值包括:距选举前三月内灾害发生,提高现任者得票率约6.4个百分点,胜选概率提升近11个百分点,当排除后选举灾害的样本时效果依然显著且有增强趋势。
  • 现任者的胜选优势(胜出幅度)在临近选举期灾害发生时提升5.2-9.5个百分点,远期灾害无统计学意义。

- 事件研究图形直观显示灾害当季度选票率迅速上升,灾前系数均为零,灾后效应逐渐消退,支持"选民近视"与"聚焦事件"理论。[page::20,21,46,47,48,49,50,51,52,53,54,55]

2.4.4 灾害对广泛选举动态的影响


  • 灾害显著抑制投票率,平均下降1.4个百分点,尤其在选举前一季度(下降2个百分点)及一年前(下降约1.3个百分点),反映投票参与意愿受灾害机械和心理负担影响。

- 灾害对竞选人数无显著影响,说明灾害主要影响投票行为而非候选人参选决策。[page::21,56,57,58,59]

2.4.5 灾害对政治野心的影响


  • 灾害大幅提升现任市长未来竞选意愿,一年后灾害发生使其参与下一次选举的概率提升12.1个百分点,两年后提升10.4个百分点,展现灾害管理经验是政治参与驱动力。

- 非现任候选人及远期灾害对后续参选无显著效应,表明灾害管理经历特有的政治生涯激励机制。
  • 该发现为政治野心文献提供了新的变量解释,说明灾害危机不仅影响选举结果,也塑造政治家职业发展。[page::22,60,61]


2.4.6 鲁棒性检验及假设检验


  • 以选举后灾害作为虚假处理变量的假设检验显示完全无效应,强调研究设计无倒因果问题。

- 不同对照组定义也未改变主要结论,保证估计结果非偶然或数据污染的产物。[page::22,62,63]

---

3. 图表深度解读



Figure 1: Elections per year


  • 展示1989-2021年每年独立市长选举场次,呈现一定波动趋势,近年选举数量稳中有涨,反映研究覆盖范围及时间跨度较大,数据基本完整。[page::36]


Figure 2: Elections per city


  • 美国地图上散点表示城市选举频次,颜色深浅表示竞选次数,多数大城市频率较高,验证数据的地理分布合理性和代表性。[page::37]


Figure 3: Natural Disasters’ frequency by year


  • 美国内自然灾害事件数量趋势,20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显上升,近十年灾害频率剧增,反映报告背景描述的自然灾害趋势,为研究提供环境依据。[page::38]


Figure 4: Natural Disasters’ frequency by state


  • 地图染色显示各州灾害数量,德州灾害最多,密西西比河流域及加州等州灾害频发,支持州级处理变量的合理性和灾害区域分布的信息展现。[page::39]


Figure 5 & 6: 事件研究结果主效应与交互效应


  • 图5显示灾害对所有候选人得票率无显著影响,灾前系数无统计差异,灾害临近选举的正效应显现在图6的交互效应中,仅仅现任者受灾害临时增强支持,实现理论假设的定量支持。[page::40,41]


Tables 1-13


  • Table 1 描述统计显示数据充分,候选人胜率、人口、种族构成等变量概况较为合理;

- Table 2 平衡检验显示处理组与对照组在人口与种族比例上有轻微差异,固定效应控制推论一致性。
  • Table 3-4 平行趋势联合F测试不拒绝假设,研究设计健全。

- Table 5-9 细分时间窗口揭示灾害临近选举时对现任得票率、胜选概率及赢得选举优势的显著提升。
  • Table 10-11 显示投票率严重下降,竞争者数量无显著变化。

- Table 12 明确灾害经历带来的后续参选意愿提升效应。
  • Table 13 Placebo检验支持结果的可信度。

总体支持报告核心结论的实证稳健性。[page::42-63]

---

4. 估值分析



本报告虽非财务估值分析领域内容,但其基于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及事件研究法,采用多重高维固定效应控制,辅以状态聚类标准误,以实现对灾害与选举关系的因果推断。模型输入包括灾害时点分类变量、候选人属性、竞选环境控件等,输出候选人得票率、胜率及投票率估计弹性。整体方法严谨、数据丰富,适合动态政策评估与政治经济分析。

---

5. 风险因素评估


  • 测量误差风险:州级灾害变量存在非差异性误差,可能导致效应估计向零偏倚,报告对此持保守估计态度。

- 因果推断风险:平行趋势假设是核心,报告以事件研究和假设检验提供充足证据支持。
  • 归因复杂性:多层级治理结构干扰了责任归属,选民可能被信息不对称影响。报告聚焦市长,使该风险较低。

- 投票率变化带来的代表性风险:投票率下降意味着选舉结果可能不完全反映整体民意,产生民主代表性的偏差和不公平。
  • 外部有效性限制:仅限于中大型美国城市市长选举,其他政治体制及选举层级的适用性有限。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建基于州级灾害暴露,忽略了市级微观差异,可能低估局部极端受灾区域选民反应的异质性。

- 强调灾害临近选举时效应,但对长期治理绩效的选民反应较少讨论,尽管理论中指出长期效果弱。
  • 选民投票率下降背后的心理机制虽提及但未深入量化,不同灾害类型的差异效应未完全揭示。

- 灾害经验增加政治野心的内在心理动因、媒体报道调节作用等未来研究方向在报告中得到呼吁。
  • 家计量模型固有限制及潜在地方政治事件的遗漏可能仍对结果存在影响,但整体设计对这些风险已有充分缓释。


---

7. 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以大规模市长选举面板数据结合全球灾害数据库,采用动态双重固定效应事件研究分析,深入揭示了自然灾害如何影响选民行为和政治生态。关键发现包括:
  • 灾害对候选人选举表现的影响集中于灾害发生于选举前三个月,临时显著提升现任者得票率约6个百分点,胜选概率提升11个百分点,体现了选民的时间近视效应和对高度显著事件的聚焦反应。

- 灾害与选民投票率呈负相关,平均降低1.4个百分点,这种民主参与的减少很可能导致选举结果代表性失真、强化社会群体的不平等。
  • 受灾害影响的现任候选人,其后续政治参与意愿大幅提高,概率提升12个百分点,表明灾害不仅是治理挑战,亦为政治职业规划提供契机。

- 研究方法严谨,采用对照组细分、多重固定效应、状态聚类标准误以及假设与Placebo测试保证结果的稳健性和因果解释力。
  • 数据和模型的局限性存在,但对估计结果形成了保守的偏误,实证效应有较强的解释力和政策含义。


整体而言,报告在理论和实证层面均为民主问责机制在灾害冲击下的复杂变化提供了清晰的理解,强化了投票者政治行为的时间敏感性视角,并首次发现了灾害管理激发政治野心的新通路。这些发现对政策制定者、选举管理者及政治学者具有重要启示,表明在气候变化和极端事件频发的时代,民主政治运行机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

附录:关键图表展示(Markdown格式)



Figure 1: Elections per year

Figure 2: Elections per city

Figure 3: Natural Disasters’ frequency by year

Figure 4: Natural Disasters’ frequency by state

Figure 5: Main effect of disaster timing (relative to -1q)

Figure 6: Additional effect when incumbent is on ballot

---

参考文献标注



全文关键论断均有详尽文献引用,如Achen & Bartels(2017)及Healy & Malhotra(2009)等,用以支撑理论框架与实证设计。具体页标见对应引用。 [page::1,2,3,4,5,6,7,8,9,19,20,22,23,24,25,26,27]

---

总结



该报告系统、深入地揭示了自然灾害对美国地方选举的影响,并解答了选民反应的复杂机制。报告兼具理论洞见和实证创新,提供了民主政治领域极具价值的学术贡献及政策启示,是理解未来气候灾害带来的政治风险与机会的重要参考。

[page::0-63]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