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均线系统的商品期货趋势策略研究之三金融工程专题报告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基于长短期均线组模型,结合动态品种选择方法,对商品期货趋势跟踪策略进行改进。通过年度动态筛选上一年度收益率非负的品种,提升策略的稳定性和表现。回测结果显示,动态品种选择后策略夏普比率从0.78提升至0.88,收益回撤比由0.66增至0.90,年化收益率11.3%,最大回撤12.5%。引入海龟交易法则的加减仓机制后,策略年化收益提升至22.1%,夏普比率达1.10,收益回撤比达到1.00,表现进一步改善。策略仍存在波动性及年度负收益风险,未来可探索更细周期的趋势转变及多维度交易数据应用 [page::0][page::4][page::6][page::8][page::9][page::10][page::11][page::12]

速读内容


长短期均线组模型简介与改进 [page::3]

  • 长短期均线组模型通过6条短期均线与6条长期均线组合来判定趋势方向与强度。

- 采用均线分离度(Separation)和均线发散度(Divergence)两个指标判断趋势,上升趋势分离度>0,下降趋势<0,分离度0为震荡。
  • 相较双均线模型,长短期均线组模型不依赖参数优化,更稳定,但存在品种选择过度拟合风险。


动态品种选择方法及收益情况分析 [page::4][page::6]

  • 采用上一年度单品种策略收益率非负作为品种动态筛选标准,参考另两种波动率及趋势指标选择方法,均表现相近。

- 策略基于33个高流动性商品期货品种,按年度筛选次年交易标的。
  • 筛选方法使得下一年度策略收益为正概率达约65%,显著高于不筛选的全品种均值。

- 表2汇总不同筛选方法收益率均值,示例年份如2006年筛选品种收益率分别达30.0%-33.4%,优于全品种的27.5%。

| 年份 | 前一年收益率非负品种收益率均值 | 前一年波动幅度前50%品种收益率均值 | 前一年效率系数前50%品种收益率均值 | 全部品种收益率均值 |
|------|-------------------------------|---------------------------------|-------------------------------|----------------|
| 2006 | 30.0% | 33.4% | 19.5% | 27.5% |
| 2007 | 6.1% | 7.8% | 6.4% | 6.3% |
| 2010 | 7.8% | 2.9% | 15.4% | 5.2% |

策略具体执行逻辑与仓位控制 [page::7][page::8]

  • 每年年初筛选收益率非负品种为交易对象。

- 根据商品指数长短期均线分离度及长期均线发散度进行多空信号判定:分离度>0且发散度上升开多,分离度<0开空,震荡空仓。
  • 每品种持仓额不超过总资产40%,总仓位根据品种所属大类分七大类设置不同总仓位限制。

- 持仓数量按总资产和品种平均真实波幅(ATR)调节,ATR计算引入合约乘数。
  • 回测起止时间2006-2017年,初始资产3300万元。


回测结果及指标对比分析 [page::9]




| 指标 | 原策略 | 改进策略 |
|----------|--------|---------|
| 年化收益率(CAGR) | 13.7% | 11.3% |
| 年化标准差 | 13.7% | 9.4% |
| 最大回撤 | 20.8% | 12.5% |
| 夏普比率 | 0.78 | 0.88 |
| 交易次数 | 4179 | 2690 |
| 胜率 | 38.4% | 40.1% |
| 盈亏比 | 2.23 | 2.33 |
| 收益回撤比 | 0.66 | 0.90 |
  • 改进策略在夏普、回撤和胜率均有提升,交易频率有所降低,但收益略有下降。

- 从年度表现看,策略稳定性有所增强,但仍存在负收益年份,2017年表现较差。

加入加减仓机制后的策略表现提升 [page::10][page::11]

  • 引入海龟交易系统止损:单边亏损超过2倍ATR则平仓。

- 加仓规则为:价格向有利方向移动0.5倍ATR加仓60%,继续至1倍ATR再加仓40%。


| 指标 | 加入加减仓策略 |
|----------|------------------|
| 年化收益率(CAGR) | 22.1% |
| 年化标准差 | 17.3% |
| 最大回撤 | 22.0% |
| 夏普比率 | 1.10 |
| 交易次数 | 2680 |
| 胜率 | 35.8% |
| 盈亏比 | 3.03 |
| 收益回撤比 | 1.00 |
  • 策略收益回撤双双提升,夏普比率及盈亏比明显改善,胜率稍减。

- 年度收益维持比较稳定,收益回撤比接近1,表明风险调整后收益合理。

后续研究方向展望 [page::12]

  • 当前品种选择以年为周期,存在转变滞后风险,将尝试更细周期的变动捕捉(月度、季度)。

- 探索波动率突变模型、市场状态转换模型等新方法寻找趋势转折点。
  • 策略可结合更多维度数据(价、量、时、空)提升多角度风险收益表现。


深度阅读

基于均线系统的商品期货趋势策略研究之三——金融工程专题报告详尽分析



---

一、元数据与概览


  • 标题:《基于均线系统的商品期货趋势策略研究之三金融工程专题报告》

- 作者: 祝涛
  • 发布机构: 渤海证券研究所

- 发布日期: 2017年12月28日
  • 研究主题: 针对商品期货趋势跟踪的长短期均线组模型改进,重点在于动态品种选择及加减仓策略对期货趋势交易策略表现的提升研究。

- 核心观点总结:
- 通过观察不同品种和时间维度的趋势特征波动,采用动态的品种选择机制优化交易标的,降低过度拟合风险。
- 统计显示趋势强度、波动率和策略表现的延续性较高(在63.7%-66.4%的概率区间),支持年度基础上的动态品种选择策略。
- 策略回测表明动态品种选择和加减仓规则均可提升整体策略的风险调整收益,但夏普率及收益回撤比距离理想水平仍有差距。
- 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周期调整和市场状态模型等方法,意图提升捕捉趋势转换的灵敏度及策略多维度的系统性。
[page::0, 1, 12]

---

二、逐节深度解读



1. 长短期均线组模型的改进



1.1 长短期均线组模型简介


  • 关键论点:

- 传统的双均线、MACD、自适应均线模型因参数寻优存在过度拟合风险,稳定性较弱。
- 本文采用长短期均线组模型,将双均线拓展为短期(3、5、8、10、13、15日)和长期(30、35、40、45、50、60日)各六条均线组成组,通过两个均线组的相对位置及长期均线组的发散程度来判断趋势方向和强度。
- 计算指标核心为长短期均线分离度(Separation)和长期均线发散度(Divergence),分离度大于0为上涨趋势,低于0为下跌趋势,等于0为震荡;发散度衡量趋势强度。
  • 模型优势: 参数固定不依赖优化,提升在不同品种间的稳定性,且对趋势判断更为严格,仅在趋势强烈时信号有效。

- 关键数据:
- 短期均线组覆盖短周期波动,长期均线组反映中长期趋势。
- 指标计算公式详述了判断逻辑,体现了趋势信号的技术内涵。
  • 分析说明: 该模型为价格去噪和趋势跟踪的高级实现,比单一均线模型更科学地捕获趋势的状态和强度,有助于降低虚假信号影响。

[page::3]

1.2 长短期均线组模型动态品种选择


  • 关键论点:

- 该模型存在品种选择缺陷:单品种策略成效虽佳但存在未来数据泄露风险;单纯全品种策略表现不足。
- 结合波动率聚集和趋势状态延续现象,提出动态品种选择机制,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在65%左右概率区间存在上一年趋势强度或策略收益的延续性。
- 动态选择上一年度表现较好的品种作为当年交易标的,避免未来回看,减少过拟合。
  • 数据与推理:

- 表1展示不同品种在2005-2017年间每年的策略收益率,显示特定品种收益具备一定的持续性。
- 论文计算了三种因子(上一年收益、上一年振幅、效率系数)对下一年策略正收益概率,分别为63.7%、65.0%、66.4%,体现趋势特征的时序稳定性。
- 表2进一步对比了不同动态品种筛选策略与全品种平均收益,均表现优于无筛选策略,验证选择有效性。
  • 假设: 周期为年度,策略调整每年进行,存在一定滞后性。

[page::4, 5, 6]

---

2. 加入动态品种选择的策略回测研究



2.1 加入动态品种选择的组合策略研究


  • 交易规则总结:

1. 年初以策略收益非负的品种作为当年标的。
2. 以该品种的Wind指数代替价格,执行长短期均线组模型信号。
3. 信号判断基于Separation和Divergence,长短期均线分离度>0且发散度增加则多单,小于0则空单,震荡时空仓。
4. 头寸大小基于平均真实波幅(ATR)和合约乘数,与总资产成比例计算,控风险。
5. 单品种仓位上限40%,总资产分配动态调整保证组合多元分散。
6. 33个品种分为七类,每类设定仓位限制,避免相关性风险(见表3)。
  • 回测设置:

- 初始资金3300万人民币;回测期2006年1月至2017年12月。
  • 回测结果:

- 相比无品种选择策略,动态选择策略的夏普比率由0.78升至0.88,收益回撤比从0.66升至0.90,风险调整收益有改善但仍偏低。
- 年化收益率下降(13.7%→11.3%),年化波动率下降(13.7%→9.4%),最大回撤由20.8%降至12.5%,显示策略风险减少。
- 交易次数和胜率略有下降(交易次数4179 →2690,胜率38.4%→40.1%),盈亏比轻微提升(2.23→2.33),平均持仓期稳健(约7.3天)。
  • 年度表现: 年度收益波动明显,2017年表现低迷,部分年份出现负收益。

- 图表解析(图1、表4、表5):
- 图1的蓝线展现净值稳步上升,2011-2013年波动较大,灰色柱状为最大回撤幅度,回撤控制较好。
- 表4清晰量化各项指标的变化,表5逐年收益与最大回撤显示策略防御性能逐年不同。
[page::7, 8, 9, 10]

2.2 加入加减仓的组合策略研究


  • 设计思路:

- 参考海龟交易系统,设置2倍ATR止损规则以控制风险。
- 加仓规则分两步,价格有利移动0.5倍ATR时加仓60%,再移动至1倍ATR时加仓40%。
  • 回测结果:

- 策略年化收益率大幅提升至22.1%,年化波动率增加17.3%,最大回撤增至22%。
- 夏普比率提升到1.10,收益回撤比提升至1.00,显示风险调整回报水平明显改善。
- 交易次数接近前期(2680次),胜率下降至35.8%,盈亏比大幅提升至3.03,表明加仓与止损提升了盈利交易的收益效率。
  • 图表解析(图2、表6、表7):

- 图2显示净值显著上升,波动及回撤相对原策略增大。
- 表6-7详细阐述关键指标和年度表现,显示2008年高收益及11%以上的回撤突出事件。
  • 说明: 加减仓增加了策略的盈利潜力但伴随较高波动和回撤,风险管理依然重要。

[page::10, 11]

---

3. 总结及后续展望



3.1 总结


  • 整体观点: 在保持长短期均线组模型固有逻辑基础上,通过动态品种选择明显提升了策略的风险调整表现,避免了单品种未来数据泄露带来的过度拟合。

- 回测结果: 动态品种选择版策略夏普比率(0.88)和收益回撤比(0.90)优于全品种策略,但均仍不足1,提醒策略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 加减仓规则效益: 加入加减仓后,夏普比率攀升至1.10,收益回撤比突破1.0,展现了更合理的风险收益关系,策略效益明显改善。

- 策略稳定性注意: 虽总体表现稳健,但年度收益存在波动,2017年表现不佳,说明未来需持续改进风险管理及策略适应性。
[page::11]

3.2 后续展望


  • 时序周期更细化: 由年为单位考察动态品种选择转换点存在滞后,建议未来研究探索月度、季度或更短周期的趋势转换模型,结合波动率突变与市场状态转换等方法。

- 多维数据整合: 当前策略仅关注价格数据,未来扩展至价量时空多维度数据可能进一步提高策略有效性和稳定性。
  • 策略建模创新: 探索多周期、多指标融合,结合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提升趋势捕捉能力和动态调整效率。

[page::12]

---

三、图表深度解读



图1:改进策略回测净值表现




  • 描述: 蓝色曲线表示策略净值从2006年至2017年间的累计增长,灰色柱形显示同期最大回撤幅度。

- 趋势与模式: 净值总体呈上升趋势,表现为稳健增长。大幅回撤主要集中在2011-2013年,随后恢复并维持较高水平。回撤峰值达到12.5%,显示策略在防守方面有效控制风险。
  • 文本联系: 支持动态品种选择带来更平滑资金曲线和降低风险的结论,体现策略改进的成效与局限,并反映夏普与风险回报比提升的实证依据。

- 数据局限: 仅展示净值与回撤综合情况,未展示具体单品种表现及其他风险指标。
[page::9]

---

表1:各品种各年度收益汇总


  • 内容说明:表1列出了多个商品期货品种从2005年起直至2017年的年度策略收益率,清晰展现了不同品种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差异。

- 关键趋势: 多数品种年度收益存在较大波动,部分品种如螺纹钢(RB)、焦炭(CF)表现较为突出且相对稳定。
  • 意义分析: 验证了年度基础上品种表现持续性和趋势延续的假设,支持动态品种选择逻辑。

[page::4]

---

表2:不同品种选择策略的各年度收益率均值


  • 内容说明: 比较了基于上一年收益非负、波动幅度前50%品种、效率系数前50%品种与全部品种策略的年度平均收益率。

- 核心数据: 三种筛选方法各年度收益均优于全部品种平均,部分年份差距显著,如2006年30.0%-33.4%对比27.5%。
  • 连接逻辑: 证实波动率及趋势效率指标作为品种选择标准的合理性,动态筛选有助提升策略收益表现。

[page::6]

---

表3:入选商品品种分类及各大类总仓位限制


  • 描述: 将33个商品品种分为黑色金属、化工品、油脂类、基础金属、贵金属、玉米类及走势独立产品七大类,每类设置仓位限额管理风险,部分类别如贵金属设50%限制,其它均为100%。

- 意义分析: 体现多维度风险控制理念,控制行业相关性,优化仓位分布,增强组合稳定性。
[page::7, 8]

---

表4-7:策略回测指标与年度表现表


  • 表4与表5: 显示加入动态品种选择后策略年化收益率、年化标准差、最大回撤、夏普比率、交易次数等统计指标;

- 表6与表7: 展示加减仓后策略的改进指标及年度收益表现,明显提高收益和风险调整指标,同时伴随年回撤上升。
  • 数据趋势解读: 加减仓规则在提高收益的同时,增加策略的风险和收益波动,但整体夏普率和盈亏比进一步印证其有效性。

[page::9, 10, 11]

---

四、估值分析



本报告核心为量化交易策略研究,未涉及传统企业估值模型如DCF或P/E分析。策略表现通过年化收益率、夏普比率、最大回撤、收益回撤比等风险调整指标衡量。所用关键参数如ATR用于头寸规模管理,防范过度暴露风险。

---

五、风险因素评估


  • 策略稳定性风险: 尽管有明显改进,策略年度表现仍有下跌年份(如2013、2017年),存在周期性不确定风险。

- 品种选择滞后风险: 基于年度数据的标的筛选易导致策略调整滞后,错失中期趋势转换机会。
  • 市场波动及流动性风险: 依赖波动率和均线信号,异常市场事件或流动性缺乏可能导致失效。

- 止损与加仓规则风险: 加减仓规则虽提升收益和控制部分风险,但止损后胜率下降,存在执行层面的交易成本及滑点等隐患。
  • 缓解措施: 未来研究建议缩短周期、引入多维指标及状态转换模型以减少滞后风险,提高响应能力。

[page::0,12]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潜在偏差: 回测以历史数据为基础,动态品种选择虽然减少了未来数据使用,但仍存在“样本外”环境中效果不确定的风险。

- 策略局限性: 依赖单一价格数据及均线指标,缺少对量、时间、空间维度深度挖掘,可能制约策略适应不同市场环境。
  • 指标选择的严苛性: 虽然严苛指标有助于减少错误信号,但可能牺牲一部分潜在机会,导致交易次数减少及机会损失。

- 交易成本未明示: 报告未充分披露交易频率相关的成本及滑点影响,实际净收益可能低于理论值。
  • 模型数学表达存在排版等小瑕疵,可能影响阅读流畅度。

[page::3, 5, 9]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以长短期均线组模型为核心,对商品期货趋势交易策略进行了深入改进研究,重点通过年度动态品种选择机制优化策略标的,结合严格的趋势判断指标降低过拟合风险。统计结果显示趋势及波动率状态具有中等稳态,支持策略的连续表现。回测揭示动态选择可提升夏普率与回撤表现,加减仓规则引入止损及梯度加仓后,策略整体收益率由11.3%提升至22.1%,夏普比率超过1.1,收益回撤比接近1,显示风险调整后收益显著改进。

图1和图2清晰反映策略净值增长及回撤控制变化,表格详细呈现指标演进和年度表现多样性。但策略仍存在一定的稳定性不足和滞后风险,2017年表现不佳为典型案例。报告最后提出通过更短周期、多元模型及更多维度数据的集成,期望进一步提升策略适应性和收益表现。

整体而言,祝涛的研究以系统而严谨的统计分析为基础,较好平衡了策略稳定性与收益提升,具有较高的现实应用价值及可继续改进的方向。此次动态品种选择及加减仓策略为传统均线趋势模型的完善提供了有力支持,显示量化期货策略设计的深化路径。[page::0~12]

---

注:本报告暂无传统证券投资评级及目标价,重在策略机制与交易系统性能的量化研究。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