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百科

量化投资灵魂18问

由kuailian创建,最终由kuailian 被浏览 46 用户

背景

近期对于量化争议颇多,无论市场涨跌量化都会被拉出来分析一番,量化是否对影响到了市场的变化?大众理解的量化和实际的量化是否一致?刚好看到幻方的量化18问,分享出来与大家共赏。以下转至幻方量化公众号:

量化投资只是一个统称,实际上有千千万万种,各不相同。由于每个参与者的观察样本都有局限性,很容易盲人摸象,以偏概全(本文也不例外)。但本文还是试图对A股量化投资的一些基本的问题作出解释。

什么是量化投资

量化投资是指用数学/统计/人工智能等方法取代人工决策,在二级市场进行投资。一般情况下,市场研究、基本面分析、选股、择时、下单等都可以由计算机自动完成。

量化投资的原理是什么

主流的量化投资用“因子”来识别股票和市场的特征,在因子的帮助下评估价格,买入价格偏低的,卖出价格偏高的。A股最重要的因子是反转因子,通俗地说,就是涨多了的股票可能要跌,跌多了的股票可能要涨。除此以外,其它重要的因子还有:

  • 价值因子:市盈率、市净率、现金流等财务指标(估值低的票容易涨)
  • 成长因子:过去三年期间的净利润和营收的复合增长率(高增长的票容易涨)
  • 动量因子:过去时间T内的加权平均涨幅(趋势是否确立)
  • 波动率因子:如果股票的波动率偏低,它后续往往会涨(市场风险偏好)
  • 流动性因子:如果股票的换手率偏低,它后续往往会涨(缩量筑底)
  • 情绪因子:如果统计分析显示,市场参与者普遍偏乐观,一般会涨
  • 资金流因子:如果大盘、板块、个股持续有资金流入,往往会涨
  • 板块因子:如果一个板的热点股票涨了,往往整个板块的股票都会涨
  • 盘口因子:在十档盘口上,如果买挂单比卖挂单强势,短期往往会涨

和主观投资有什么区别

确实,量化和传统主观投资,基本原理上并没有区别。量化并没有创造出新的投资逻辑,也不改变市场的运行和结构,但它用新的科学技术、对实现方法和工具进行了创新。量化有新的表达形式,但大多数原理都可以从1948年出版的《股市趋势技术分析》、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里找到原始的答案。

投机如山岳一样古老,华尔街没有新鲜事--杰西利弗莫尔

既然投资原理相同,为什么计算机会更好?

计算机的分析能力往往比人类更强,同时情绪更稳定,研究更客观,执行也更可靠。

量化投资是不是日内交易?

日内交易目前在A股量化里的资金占比很低。日内交易这个词来源于人工日内交易员团队,往往要求日内平仓,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最近两三年,日内的交易机会大幅萎缩(市场有效性增强),交易员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目前A股量化,大部分资金是短中长周期结合在一起的。量化整体来看,大约是每1~3星期换一遍持仓(对应双边年换手35~105倍);但如果排除提供短期流动性的部分(资金占比不高,但交易量占比高),大部分资金的换手率其实是比较低的。量化的交易频率,在短周期上大致和普通短线交易者差不多,在中长周期上大致和主观投资机构差不多。

谁下单快谁赚钱?

A股量化有很小一部分资金对下单速度十分敏感(传说中的“高频”),但在近万亿的管理规模里,大多数资金对下单速度的要求并不高。头部量化公司在多个券商开户交易,不同券商的速度差异很大,通道差的券商比通道好的券商,下单速度慢几百毫秒,但对产品业绩没有什么影响。有些机构在香港通过沪深港通或QFII下单,速度也很慢,但对业绩也没有大的影响。

量化追涨杀跌加大了市场的波动?

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权威研究表明量化投资必然加剧市场波动,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课题。实际上目前A股的市场有效性已经比较高,短线追涨杀跌很难赚钱。据我们的观察,量化作为一个整体,大部分情况下是抑制了市场波动,少部分情况会加大市场波动。量化参与者的专业程度普遍比较高,专业参与者更倾向于逢低买入、逢高卖出,而不是追涨杀跌。同时在内外部情况发生改变的时候,专业参与者能更快速地推动市场到达新的平衡位置,减少多余的震荡,增加定价的效率。量化策略整体是收敛和理性的,对波动起到了阻尼的作用。 另一个角度,量化投资在国外发展的时间很长、规模很大,但多年以来并未被诟病存在恶意追涨杀跌,也没有明显加大市场波动。以标普为例,美国股票量化交易的份额从11年到18年一直上涨,但波动率直到疫情前并没有明显上涨的趋势。

量化为市场提供流动性?

量化等各种市场参与者,出于自利的目的而交易,同时也为市场提供了流动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您有10万手某股票,着急想卖掉。大量的卖单必定要对市场产生冲击,如果市场仅存在超长期投资者,可能折价5%也没有足够的人接手。但是,如果存在多家相互竞争的量化机构和其它参与者,价格可能只压低1%就全部成交了。量化机构扮演的角色,是一种“没有权利、也没有义务”的准做市商,它一般不在盘口上维持报价,但它能及时纠正价格的偏差。接手大笔的股票后,一般要花很多天才能平掉,因此准做市商有资金成本,同时还承担了风险。在市场充分竞争的情况下,您需要支付的费用大致是 “印花税 + 资金成本 + 风险溢价”。

量化能改善市场定价的准确性吗?

量化的发展,增加了市场参与者的多样性,同时提高了参与者的专业程度,对定价的准确性起到正面的作用。有一种误解是,量化只是跟随其它的主观投资者,而没有真正的自己的观点。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如果没有自己的观点,一般是不能获取超出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的。

量化的风控怎么控制?

量化的风控在技术上是比较容易实现的。通俗地说,就是对各种的极端情况进行限定,包括限定每只股票最大下单速率、限定单个板块最大持仓等。是不是操纵市场,取决于人,不取决于量化与否。另一方面,交易所也对各种异常交易行为进行监控,和传统游资相比,量化机构一般比较少触发交易所的异常交易警告。

量化是不是黑盒子,AI会做出不可预测的行为吗?

到目前为止大部分量化投资都是白盒(包括人工智能)。人类通过海量历史数据,告诉人工智能“什么情况下应该做什么”。对于历史上从未发生的情况,人工智能会通过逻辑泛化找到接近的例子和应对方法,一般并不会“傻掉”。量化投资的大部分行为和结果,都是设计者可以理解的,它本身就是人的意图,反映的是人的意志。

量化到底赚的是什么钱?

量化的盈利来源是非常多样化的,它和市场上的其它活跃参与者,并无太大区别。大概凡是主观投资有的,量化也都有;主观投资赚什么钱,量化也赚什么钱。如果刨根问底,盈利大致可以归因成几个部分: 源于企业自身的价值和成长。从结果来看,量化整体持仓的基本面质量是不低的(否则就要在长期上亏钱),而且量化一般都是满仓操作,熊市不减仓,换仓的时候往往也是在基本面好的股票里换。直观地理解,2020年有段时间茅台一直涨,那段时间里量化整体是超配了茅台的;2021年有段时间宁德时代一直涨,那段时间里量化也超配了宁德时代。这部分盈利,可能占到量化总盈利的1/3。随着管理规模增长,这部分盈利的占比还会增大,也就是更多收益是来自holding(持有)而不是trading(交易)。 源于股票价格的非理性波动。A股在各种周期上,存在较明显的价格来回波动、均值回归的特点。量化对波动进行逆向交易,既平抑了波动,同时也赚了波动的钱。这部分可能占总盈利的1/4。 源于为市场提供更准确的定价。在市场外部环境和内部共识发生改变的时候,股票价格往往会同步发生变动,并最终在新的位置上形成买卖双方的平衡。量化在这个过程中提供定价、推动价格更快到达平衡位置、减少过程中的震荡。正确的定价往往会得到市场的奖励,这部分盈利可能占1/4。 作为准做市商提供流动性的盈利。提供流动性的同时,承担了风险,也赚取了风险的溢价。这部分的交易量占比很大,但盈利一般,大概占总盈利的1/6。在公开透明、充分竞争的情况下,做市商倾向于薄利多销,很难有获得暴利的机会。

量化投资能保证稳赚不赔吗?

不能。任何投资都有风险,量化也不例外。

量化的交易量在市场上占比多少?

根据各方的估计,一般认为量化交易量占全市场10~20%左右。

量化的交易占比会越来越大吗?

量化交易量占比可能在长期是稳定的,占比不会无限制增大。由于量化的交易量主要来自于提供流动性、对波段逆向操作、纠正错误定价,这些交易量基本上和全市场整体交易量是挂钩的。因此全市场交易量下降的话,量化的交易量应该也会随着下降,而占比区间维持不变。

量化赚了其它主观机构的钱吗?

应该说量化赚了一部分原来主观机构赚的钱。对于长期持股的基金经理来说,量化几乎没有影响;但对于侧重交易型机会的基金经理来说,影响比较大。一方面是市场的有效性增加,利润丰厚的交易机会变少了,交易的容错阈值变得很低;另一方面量化机构和部分基金经理形成竞争,摊薄了收益。整体来说,主观机构的感受是赚钱比以前难了。其实量化机构也一样,也是比以前难了很多。 这可能恰恰是市场进步的表现。

量化会让散户更加难赚钱吗?

根据交易所的统计,普通散户可能就没有“容易赚钱”过。市场定价效率提高,波动变小,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是保护了普通散户,散户被狠狠“收割”的概率变小,证券市场对普通散户变得更加友好。总的来说,量化投资对散户的影响可能是良性的。

看了很多资料,还是没搞懂量化投资

量化比较复杂,非专业人士,往往难以理解其运行机制。打个比方,我看了很多爱因斯坦的资料,也没搞懂相对论。 因此投资人需要更加谨慎,清楚了解相关产品的特性和风险

标签

量化投资数据驱动风险控制投资回报交易成本